“只給大家報告一句話,我回來了!”林毅夫話音一落,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內的掌聲雷動,經久不息。22日下午,“校友歡迎林老師載譽歸國會”在北大舉行,林毅夫的出現讓校友和媒體記者們都很興奮——他的學生甚至將手掌都拍紅了。2008年5月,林毅夫就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成為世界銀行歷史上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今年6月,結束四年任期的林毅夫回到國內。
“今天重上林老師的課”
“校友歡迎林老師載譽歸國會”于前天下午兩時舉行,但是等不及的校友們一時許就將英杰交流中心坐滿了。方竹是國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跟隨林毅夫上過兩年的課,他興奮地說:“林老師從世界銀行回來,我還沒見過他,也沒和他聊過天,今天就重新上回林老師的課。”
在方竹的眼里,“林老師”是一個有著很高教學技巧的老師,“他總能將復雜的經濟學道理簡單化,很是深入淺出,也能將中西方的學識融會貫通,既重道,也重術。”在昨天下午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中,不少校友都像學生一樣記筆記,方竹就整整記了兩張紙,“回去后好好消化,都是真知!”
不少學生都對林毅夫這次歸來有著很高的期待:“希望林老師能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注入更多理性的思考。”當然,這也是林毅夫的期望,在他講座結束時,一句話讓會場的掌聲長達近一分鐘:“我回來就是希望跟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所有老師以及所有學生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努力!”
對世界經濟不樂觀
“漫漫長夜何時見天明”,談及世界經濟形勢,自稱樂觀派的林毅夫也不樂觀起來,他用這句話表達對世界經濟的擔心。
回顧在世界銀行工作的4年,林毅夫說,他主要做了兩件事。其中之一就是應對全球突如其來的金融經濟危機,判斷其性質、原因、走向,為世界銀行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另外一件事則是推動發展經濟學的反思,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為發展經濟學界的研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發展機構的政策制定指出了一個新的領域和方向。
在危機爆發時,林毅夫說,他就判斷危機可能是長期而不是短期的,“這些看法后來證明是正確的,而且根據這些判斷所提出的政策建議也越來越成為學界和20國集團的共識。”具體而言,林毅夫判斷目前的歐債危機能否走出去還不好說。而全球危機怎么來解決?那么就需要有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推行全球復蘇計劃,“由具有儲備貨幣發行地位和外匯儲備豐富的國家共同斥資,支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規模地消除增長瓶頸的基礎設施建設,啟動需求,創造就業,為發達國家的結構改革創造空間,這樣發達國家才有望早日走出困境。”
中國至少還有20年的增長
“過去四年,中國經濟是乘風破浪,一往直前”,林毅夫從不擔心中國經濟的向前發展,他說,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能夠維持32年平均每年9.9%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人類歷史不曾有過的奇跡。
在昨天下午的講座中,林毅夫表示,盡管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引發世界上一些人對于中國經濟的擔心,“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很強,但這并未影響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從各位青春和充滿笑容的臉上,就知道我們在一個好的環境之下。”
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會怎樣,林毅夫給出清晰的判斷:未來中國的后發優勢潛力仍然很大,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8%左右的增長。談及這一話題時,林毅夫很是風趣,他用了“放衛星”一詞,引起全場大笑,“如果我講8%的增長維持下去不是問題,我是不是在放衛星?問題是這顆衛星我1994年就放了,1994年我出版了《中國奇跡》,當時提出還保守一點,中國可以維持30年高速增長,中國在2030年可以達到美國的水平,當時很多人說我放衛星了。不過,當時的人造衛星現在已經變成行星了,因為到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趕上美國,基本上已經變成共識了!”
不過,林毅夫最后強調說:“我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但我們要居安思危,要深入實際,實事求是,發現問題。”(記者 于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