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徐京躍、吳晶晶、白瀛)創新精神,創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以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自主創新戰略成為創造中國奇跡的不竭動力,推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不斷躍升。
追趕世界,超越夢想。多方面指標表明,我國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能力
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30年之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令人振奮。10年前,外國品牌的工程機械占據國內絕大部分市場,國內企業只能望“洋”興嘆;如今,徐工、柳工、三一等一批民族品牌不僅馳騁國內市場,即便在美、日等工程機械強國的市場上,也能夠見到這些“中國制造”的名牌產品。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突破2100億元,僅次于美國,市場總量占世界市場近六分之一。近5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長。工程機械行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培育和壯大了自主品牌,從根本上說,得益于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從1978年迎來“科學的春天”,到1995年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從2006年提出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到今天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擴大派遣留學生政策的受益者,1985年赴德國攻讀博士。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主創新戰略有力支撐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顯著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多項指標表明,我國已經具備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定基礎和能力。
全社會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3710億元,是1991年的26倍,年均增長22.6%;占國內生產總值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六研發投入大國。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其中來自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12.2萬件。從2000年到2006年,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總數從世界第8位提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數從第19位上升到第13位,其中納米領域的論文引用數居世界前列。
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在載人航天、通信、高性能計算機、芯片設計、核心軟件等一些重大和關鍵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的攻克,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超級雜交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的突破,為農業增產增收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快形成。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我國最可倚重的戰略性資源。2006年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122萬人,僅次于美國。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達4000萬左右。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885萬人,比1978年增加1799萬人。30年累計畢業普通本??飘厴I生3009萬人,研究生176萬人。
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制和政策保障;以建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社會關心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熱情不斷高漲,科技教育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