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肖春飛、孫麗萍) 踏歌起舞,掌聲如潮……歷時一月的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8日閉幕。這個月,中國與世界在文化的舞臺上相擁。
交流融合,心醉神迷……上海國際藝術節已走過十年。這十年,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始終孜孜以求,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在上海的舞臺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世界經典藝術引進來,成為海內外藝術院團以及藝術大師和中外藝人心馳神往的藝術盛會。
合拍前進,共興共榮……上海國際藝術節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這三十年,中國文化從封閉、單一中艱難啟程,走向開放、繁榮、多元,讓世界看到中國經濟奇跡的同時,感受了日益提高的中國文化“軟實力”。
世界感受中國文化“軟實力”
自誕生之日起,上海國際藝術節就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寫在自己的大旗上。十年來,中國各省區市的優秀藝術品種、劇目幾乎都曾在藝術節的舞臺上展示,藝術節成為展示中華優秀文化的窗口。
每年丹桂飄香時,在上海大大小小的舞臺上,中華文化集中展示,或絢爛或神秘,或激越或典雅,世界聚焦于此的目光,驚艷,驚奇,驚嘆。
文化,讓世界換了一種眼光看中國。國際演藝協會主席伊麗莎白·布蕾德蕾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之前,對中國所知甚少,她這樣描述自己來了上海以后,“我在上海就像是一個對知名藝術節著迷的觀眾,準備好了去觀賞節目,因為每一次這樣的體驗都能鼓舞我,使我了解一個我曾經一無所知的世界,并與其難舍難分……”
博大精深、典雅高貴、千姿百態……在文化的舞臺上,世界看到一個讓人們著迷的中國。
僅以戲曲為例,上海國際藝術節十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個戲曲劇種的100多臺劇目在上海演出,不僅有京劇、昆劇、越劇、川劇、豫劇、評劇、晉劇、粵劇等比較大的劇種,福建梨園戲、江西采茶戲、云南花燈戲、山東五音戲、臺灣歌仔戲、西藏藏戲等一些比較稀見的劇種也又優秀劇目在藝術節演出。百花齊放,美不勝收,成為展示中國戲曲藝術的大舞臺。
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院長寶力道至今還記得一個“神秘”的美國人“跟蹤”他的故事,那是2006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內蒙古作為嘉賓省份,舉辦了“走進大草原文化周”,在大上海掀起了大草原的熱潮。期間,一個美國人始終跟蹤著他,后來此人還一直跟到了草原。2007年寶力道又率團來上海演出,這個美國人又來了,在上海國際演出交易會上,他與寶力道簽下一份合同:連續5年,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赴美國作商業性演出一個月。這時候,寶力道才知道此人的身份:總統藝術顧問。
“上海國際藝術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眼光,是我們中西部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平臺!”寶力道感嘆說?,F在,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陷入“甜蜜的煩惱”:邀請他們出去演出的國家太多了,排不過來。
像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這樣通過上海國際藝術節走向世界的故事,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比比皆是。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副總裁韋芝說,國際演出交易會的推介演出主打“中國牌”,以集中推介的方式推出適合赴海外巡演的“海外版”中國節目,將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帶到國際舞臺。每屆都有一批中國節目直接在演出交易會中成交而走出國門,將中國各民族各省區市的優秀文化藝術介紹到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例如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的《安達情》應邀赴美國、芬蘭演出,山西太原市晉劇院應邀赴俄羅斯演出,南京小紅花藝術團赴西班牙演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話劇《秀才與劊子手》赴俄羅斯演出……
十年前,國際演出交易會只有寥寥十幾家外國演出機構參與,近幾年來,每年都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演出經紀機構云集上海,每年都有近萬個節目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展示和交流交易。韋芝感嘆說:交易會已經成為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演出市場接軌的重要品牌活動,“這是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吸引力,更是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世界優秀文化匯總上海
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陳圣來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幾個國家爭著要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亮相。
從2002年起,上海國際藝術節設立“嘉賓國文化周”,幾年下來,吸引力越來越大。2006年,“墨西哥文化周”尚未落幕,新加坡就提出了舉辦2007年“嘉賓國文化周”的申請。一個月后,匈牙利、西班牙的文化部部長分別來上海,要求2007年的“嘉賓國文化周”一定要給他們辦。最后決定,依據先來后到的原則,“嘉賓國文化周”還是由新加坡來辦。同時,在藝術節期間,舉辦“經典匈牙利文化系列”和“激情西班牙文化年”,皆大歡喜。
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埃及、日本……都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舉辦過“嘉賓國文化周”,用陳圣來的話來說:五大洲都輪了一遍。不同于單純的以項目為內容的交流,以國家的名義,舉辦文化周,展示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最完整的、最具特點的、最優秀的文化。由此,世界優秀文化匯總上海,多元文化在此和諧共存。
改革開放30年的上海,充分展現著文化大繁榮的輝煌。而30年前,中國剛剛向世界開放,那時,即使在曾經的“十里洋場”上海,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也會遇到圍觀。
滄桑巨變,讓人感嘆。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其無與倫比的魅力,實現了奧林匹克大家庭在中國的團聚;而走過十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也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吸引了世界十大芭蕾舞名團的藝術名家齊聚上海,演出了一場全球芭蕾的“奧林匹克”--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國家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以及法國、美國、俄羅斯、荷蘭、芬蘭等十個國家的著名芭蕾舞團的首席演員聯合演出經典芭蕾舞劇的片段,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演員陣容上都創下了藝術節開辦以來的新紀錄。
與改革開放極大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一樣,十年來,上海國際藝術節國際吸引力不斷提高,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關注和參與,已躋身世界著名藝術節的行列。
“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中華文化推出去和外來文化引進來的樞紐站,在這塊土地上誕生的上海國際藝術節,責無旁貸地要肩負起推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神圣使命!”陳圣來自豪地說。
多元文化 和諧世界
“地球是個美麗的圓,我在東邊你在西邊,我欣賞你的神曲,你喜愛我的飛天。同一陽光下的朋友,共織藝術的花環,讓我們更加親密牽手,在綠色星球狂歡。”每逢上海國際藝術節來臨,節歌《地球是個美麗的圓》就會在上海的劇場、廣場響起。
無論是《地球是個美麗的圓》,還是北京奧運會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都體驗了中華文化中的“和諧觀念”:尊重文化多元,共建和諧世界。
“我被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所震撼、所吸引、所說服,因這個藝術節有相當多的各國文化交流,所以是很有國際性,能吸引很多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就是這樣一個舞臺,它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不是因為戰爭或者仇恨,而是因為將如此美麗的藝術給大家?!蔽靼嘌浪_克沙劇團團長馬努埃拉·吉諾特如是說。
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多次在上海演出,她說每一次走上藝術節的舞臺,都會有些緊張、有些激動,“因為這里的舞臺開放多元,我在這里面對的不僅是上海的觀眾,還有全國全世界的朋友。讓大家都來關注生命、自然等一些最本質的命題,同時也把少數民族獨特的風情、信仰傳遞給大家?!?/p>
人類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明匯聚而成的,不同的文明都有鮮明的個體特色,還具有共同的特色,從而使人類文明豐富多彩,美不勝收。在上海,世界看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和諧共存。
無論是讓中華民族百年夢圓的北京奧運會,還是走過十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都是世界多元文化在中國和諧對話:弘揚平等、開放、包容的精神,提倡不同文明和諧共處、互相學習,共同為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做出貢獻。
1979年3月,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率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這是“文革”后第一支外國交響樂團來中國演出。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外文化日益頻繁的交流,中國向世界敞開巨大的舞臺。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對傳播中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影響力,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為改革開放,在文化舞臺上,中國與世界激情相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