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錢彤、董素玉、李柯勇)一周前,中國政府宣布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重大舉措,迅速在海內外產生強烈反響。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這項總額4萬億人民幣投入的計劃被評價為“會對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改革開放已使中國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同時世界經濟體系也推動了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這樣評價道。
早在兩千年前,中國的“絲綢之路”就連接起了東方和西方,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從未像過去30年那樣發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這30年間,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世界各國一起分享發展機遇,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日益同中國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堅定力量
2008年8月8日,世界相聚在五環旗下。80多個國家和地區政要來到北京,對北京奧運會美輪美奐的開幕式發出由衷贊嘆。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說:“北京奧運會是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重大事件。”
就在之前三個月,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世界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成為中國人民永存心底的難忘記憶。
這一起都發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份,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
30年風云變幻,30年斗轉星移。30年前,被基辛格稱為“神秘國度”的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世界開放,也把她的命運同世界的發展和穩定緊密相連。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世界大戰并非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睿智深邃的戰略判斷,為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開啟了中國對外政策一系列重大調整。
實行改革開放后,為適應新時期國內任務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中國在外交政策上逐步進行調整和充實,以更好地體現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同時,中國還妥善處理同鄰國的歷史遺留問題,促進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改善和發展;推動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經濟合作四原則……
截至2007年底,中國已經同世界17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近300個國際公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認真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也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更好的國際環境。
外交部長楊潔篪說:“當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
30年來,中國與主要大國關系穩定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多邊外交豐富多彩,更加活躍;積極開展安全外交,全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全面開展經濟外交;努力開展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堅持以人為本、外交為民,取得斐然成就。
“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不渝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面對未來,中國向世界作出了莊嚴的承諾。
中國在與世界的交流中互利共贏
30年前,鄧小平訪問日本,在乘坐“風一樣”快的日本新干線高速列車時,深感中國與世界的落差,他說:“我們現在需要跑。”
30年后,京津高速鐵路正式通車,其世界第一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小平當年在日本乘坐的新干線。與之相應的是,中國經濟的列車也正以同樣驚人的速度奔向世界。
1978年的中國,的確到了一個需要“跑步”追趕世界的時候。
這一年,當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電視機為何物,美國家庭的電視普及率已經超過了70%,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電話通訊系統已經開通。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在1978年,我們就清楚地知道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居然差那么遠,我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有追趕的勇氣。”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塊著名的標語牌,至今依然屹立在蛇口工業區微波山下,無言地見證著中國經濟追趕世界的勇氣和歷程。中國的對外開放從蛇口工業區起步,逐步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質量高的新趨勢。“以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為起點,中國經濟真正開始了融入世界的歷史性轉變。”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教授齊鵬飛說。
1978年年底,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志從報紙上一篇“關于如何養牛”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氣息。30年后由他創辦的聯想已從最初IBM的PC代理商成長為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世界500強之一。如果把柳傳志的傳奇放在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中,聯想的成功或許不難理解:截止到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21737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04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僅有的1.67億美元迅速擴大到1.5萬億美元,由一個外匯捉襟見肘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第32位,提升到出口額世界第2位,進口額世界第3位。
與之相應,中國經濟在“引進來”的同時,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從簡單的勞務輸出、產品輸出到跨國并購、資本出海,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步伐變得不可阻擋。到200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上升到265億美元,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1萬家。此外,我國同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的12個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臺。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主席卡邁勒擊槌通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鏡頭被很多中國人銘記,這一幕意味著一個曾經憂慮“被開除球籍”的國家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中國的對外開放更多地體現為數量的增長,而在此之后,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而且更加強調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對外合作原則。”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丁純博士說。
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面對各種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需要中國參與。
美國一位報道經濟新聞的記者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決定和家人在一年內不使用“中國制造”。最后她得出的結論是:“原本想讓中國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但后來才明白中國原來已經滲透到我的生活中,美國人想找到不是中國制造的產品簡直難如登天。”
從非洲大陸到南美,從中亞到東南亞,中國的發展和開放正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提供機遇。正如美聯社一條發自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的文章指出:“當13億人有所需求時,整個世界都會感覺到。”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13.8%,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說,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2008年,一場發軔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風暴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在這場全球性危機面前,各大經濟體的攜手合作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則成為其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從中國領導人承諾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作出“積極努力”,強調“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本身就是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到中國人民銀行與世界各大央行聯手“降息”,再到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內需舉措的出臺,中國正在以負責任的態度,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維護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穩定。
“改革開放已使中國和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中國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而這一作用在未來必將不斷增強。”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