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許多高齡奶牛靠激素產奶,奶牛反復超標擠奶靠服大劑量抗生素消炎”。此說法引起輿論廣泛關注。20日晚間,中國奶業協會秘書處負責人接受新華網《第一回應》欄目記者獨家專訪,回應了網友關注的問題。
《第一回應》欄目記者:“激素奶”說法是否符合實際情況?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處負責人:我們要了解一下奶牛的生物學特性。奶牛是經過人們選育,并用于產奶的專門品種。奶牛的胎次對奶牛產奶量的影響較大,但對牛奶營養成分影響不大。一般情況下,奶牛初產頭胎產量并不高,第二胎后逐步提升,經過4~5胎后,產奶量就會下降。
高齡奶牛在飼養中基本要淘汰。從實際飼養情況來看,由于規模化水平的提高,飼草飼料占據了較大的飼養成本,許多規模化奶牛場為保證產奶量和經營效益,每年都要及時調整牛群結構,對五胎以后的高齡奶牛一般要進行淘汰,同時補充后備牛或購買高產奶牛。
奶牛使用激素類藥物增加產奶量缺乏科學依據。科學研究表明,雌性激素只是作為治療不孕癥的輔助藥物,添加雌激素會抑制奶牛催產素的分泌,不能提高產奶量,反而增加養殖成本,特別是在妊娠期使用還會誘發流產。
至于用抗生素治療奶牛乳房炎,國家在這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國家對抗生素藥物在養殖環節實施了嚴格監管措施,在泌乳期一旦使用抗生素治療奶牛乳房炎,要實行休藥期間制度(使用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休藥期)。在休藥期間所產的牛奶,不準作為原料奶用于乳制品加工。乳品加工企業在收購牛奶時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對抗生素殘留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有抗生素殘留,企業就會拒收牛奶。
《第一回應》欄目記者:中國的奶業整體而言現在安全嗎?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處負責人:我國奶業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的規范和整頓,應該說產業水平進一步提升,生產加工進一步規范,質量安全進一步增強。2009年以來,農業部累計抽檢生鮮乳樣品5.6萬批次,沒有發現違禁添加物品,生鮮乳質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第一回應》欄目記者:從消費者的角度講,奶業協會對于消費者有何提示?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處負責人:廣大消費者應該堅信牛奶是人們營養需求最全的食品,要理性對待網上熱議及有關乳制品的話題。要相信科學,相信事實,不要輕信謠傳,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乳制品可以放心食用。同時也建議社會及有關部門對一些不講科學、不負責任,無中生有、捕風捉影的微博言談和炒作進行打擊和治理,維護社會的穩定。再次感謝大家對奶業的關注與關心,也歡迎社會各界對奶業進行監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