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楊維漢、陳菲、張景勇)29日,防震減災法修訂草案全文公布,公眾可通過多種渠道就立法發表意見。
中國最高立法機關的這種做法已成為常態;而在改革開放之前,這是無法想像的。
?。保梗罚改晔粚萌腥珪皩γ裰骱头ㄖ茊栴}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這開啟了中國民主法治的新征程。30年來,提出“依法治國”方略,初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一個個標志性事件,見證著中國民主法治30年來奮力前行的發展道路。
1979年刑法:打擊刑事犯罪、保護公民人權新起點 “1979年7月1日下午4時05分——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經歷近30年的曲折歷程后,刑法草案第38稿最終在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北本煼洞髮W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說。
至此,我國1979年刑法宣告誕生。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
1979年刑法,與同期頒布的1979年刑事訴訟法結合起來,標志著我國刑事法治的基本具備,從而成為我國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方面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1980年,第一個由農民自己選舉產生的村委會組織誕生 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基層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最直接的實際體現。
?。保梗福澳?,廣西羅城、宜山兩地村民率先建立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委會組織。
?。保梗福材晷抻喌膽椃ㄖ忻鞔_了這一基層自治制度。
198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始試行,經修訂于1998年正式施行。
……
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完成了6至7屆村委會選舉,平均參選率保持在80%左右,“海選”也已在全國推廣。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民主懇談、民主聽證等活動普遍開展。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說,無論是在山村還是城市,村民自治和業主委員會都是中國人“自己依法管理自己”的基層民主的生動寫照,民主法治已經深入百姓生活之中。
民法通則:建立正常社會經濟秩序的重大進步,保障改革的法律武器 1987年正式實施的民法通則第一次規定了人身權,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作為制度創新,民法通則還有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民事權利。
——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確立了民事責任制度,包括比較完備的違約責任制度和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制度。
“它從法律制度上打破了‘鐵板一塊’的計劃經濟體制,承認了市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為后來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民商事法律發展,從制度上、觀念上打開了廣闊的空間。”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高度評價。
1989年,行政訴訟法確立“民告官”的法律制度
?。保梗福纺?,浙江蒼南農民包鄭照,因不服縣有關部門強行拆除其房屋的處罰,一紙訴狀將縣政府告到了法庭,被媒體稱為“民告官第一人”。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成為我國政府施政的基本準則。1989年,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行政訴訟法。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行政復議法。這兩部法律的頒布施行,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說,目前依法行政工作正穩步展開,在行政立法、行政復議、行政審批、行政訴訟等方面都取得明顯成就。
1999年,“依法治國”載入憲法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個社會的法律意識還很淡薄。第一部刑法剛實施時,法官宣判后問被告人:“上訴嗎?”被告人搖搖頭說:“不會上樹。”今天聽起來是笑話的這類事件在當時并不稀奇。
?。保梗梗纺辏h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
李林認為,30年法治建設,首要的是法治觀念方面取得進步,依法治國在改變中國社會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觀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等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
民主聽證:讓政府科學決策與公眾參與社會事務良性互動
?。玻埃埃材辏痹?,受到廣泛關注的鐵路價格聽證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公開舉行的全國性行政決策聽證會。
自此,聽證會這個普通人可以公開表達意見的平臺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其內容涉及供暖、供水、燃氣服務、公園門票、醫療服務、藥品價格、有線電視收費等諸多問題。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于安說,現在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越來越多地用聽證會的形式,聽取利益各方的意見。這是政府定位從“管理型”向“服務型”,從“封閉型”向“開放型”,從“官本型”向“民本型”的轉變。
“人權”入憲:人權明確為法定權利
?。玻埃埃材辏保霸?,被非法超期羈押28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興業縣高峰鄉農民謝洪武獲釋時,已經從一個中年漢子變成了白發蒼蒼的駝背老人。他也因此被稱為非法超期羈押“第一人”。
清理超期羈押是在司法領域保障人權的落實范例。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正式寫入憲法,標志著人權作為法定權利受到保障。
保障人權,讓法律法規多了人文關懷。治安管理處罰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定為新增原則,并專門增設“執法監督”一章?!皩O志剛事件”,催生了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主法治將會進一步得到健全,以人為本的法治精神將會體現在更廣闊的領域。
死刑核準權上收:司法改革體制做重大改革
佘祥林“殺妻”案、云南杜培武案、胥敬祥“搶劫”案……隨著歷史冤案頻頻“揭底”,司法領域的人權保護、制度改革越來越成為改革的焦點課題。
?。玻埃埃纺辏痹拢比掌?,在國家司法改革大浪潮推動下,死刑案件核準權開始一律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一年多來,最高人民法院完善死刑案件二審開庭程序和死刑核準程序,統一死刑適用標準,依法嚴格、慎重、公正地復核死刑案件。
“這是法律權威的最終回歸,是現代司法文明的具體體現。”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東說。
物權法:公私財產平等保護,讓“有恒產者有恒心”
“什么是‘民生’?”物權法立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說,“老百姓的財產權問題解決不好,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好民生問題?!?/p>
有恒產者有恒心。“物權法的出臺,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信號就是,老百姓的財產權利有保障了。”王利明說。
物權立法歷時13年、歷經8次審議和多次討論。在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2889名代表中的2799人投下贊成票。
“物權法的艱難誕生是立法民主的生動體現。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必須要有保護私人財產的基本法律,這是維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原則?!蓖趵髡f。
黨的十七大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法治國家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人們有理由相信:民主法治正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須,成為人們價值的判斷,成為人們堅定的信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將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創造新的輝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