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向往“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但因盜墓等原因,邙山陵墓群墓冢目前僅存330多座
《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有望獲審議通過,盜墓等同“擅自采集文物”,最高處以5萬元罰款
喜歡看盜墓小說的人知道,不管是《盜墓筆記》還是《鬼吹燈》,無不把“洛陽鏟”描繪得神乎其神。
這個讓當地人多少有些尷尬的工具,之所以“因地得名”,源于洛陽古墓文物資源無比豐厚。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是中國歷史上多個封建王朝皇族貴人的終極向往。眼下,在洛陽邙山這片面積達到750平方千米的陵墓群中,已發現有970余座古墓冢,但目前僅存330多座,其中2/3已經不復存在。
連日來,正在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接受審議的《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再次引發人們對邙山陵墓群保護現狀的廣泛關注。
現狀
當地人死后 葬在皇陵“蹭風水” 古墓冢2/3已消失
“盜掘古墓的案件時有發生。”前天上午,在向省人大常委會闡述制定該條例的必要性時,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元元如此提及。
盜墓,在洛陽當地是個一點兒也不新鮮的話題。
4個多月前,在洛陽市人大常委會一次會議上,該市文物管理局局長劉德勝曾表示:“這里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分布之密集,數量之眾多,延續年代之長久,堪稱中國之最。”
在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妯娌村村民看來,這些“堪稱中國之最”的陵墓群,不過是幾個散落在田間地頭的封土堆,“遠看如一座座小山”。
妯娌村處在邙山陵墓群圈定的750平方千米范圍內。公開報道顯示,當地村民大多能數落幾句“封土堆”的歷史,至于經常有陌生人出入村落,村民們見怪不怪,“他們是盜墓賊”。
盜掘古墓,對于這些“封土堆”而言,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然而破壞還遠不止于此。
今年9月初,《中國青年報》刊發報道稱,這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冢,其中一些已經變成了現代平民墓。
報道中提及,當地人樂見其成,十分愿意將逝者葬在“風水好”的皇族陵內。
黃元元說,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以及村民點的無序發展,已經對邙山陵墓群造成嚴重破壞。
如今這片陵墓群中的2/3已不復存在,“已發現的970余座古墓冢,目前僅存330余座。”黃元元說。
立法
盜墓案件層出不窮,邙山陵墓群早就該保護
《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一旦獲得審議通過,或將為更多的古墓群保護提供有益借鑒。
目前,全國范圍內針對古代陵墓群的保護進行立法的情況并不多見。也正因此,該條例的出臺進程顯得謹慎而緩慢。
河南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5年前的2006年7月,洛陽市有關部門已著手開始邙山陵墓群保護的地方立法工作。
2007年1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計劃對《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進行立法調研。是年年底,洛陽市人代會將之確定為2008年立法調研項目。
此后長達三年時間里,該項立法工作沒有最新進展。直到去年年底,洛陽市人大將該條例確定為2011年的正式立法項目。
今年5月,洛陽市政府法制辦開始就《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其間,大量有關邙山陵墓群被盜的新聞消息不斷見諸報端——
2008年8月,孟津縣公安部門打掉一個盜掘邙山陵墓群古墓葬的9人犯罪團伙;
2009年3月,《南方人物周刊》發文稱“邙山之上,十墓九空”,早在20世紀初,邙山盜墓已高度專業化、集團化;
2010年5月,三國名將曹休之墓被披露發現于此,但這座“貴族墓”異常“簡陋”,甚至連地磚都被盜墓賊“背”走;
2011年1月,一群盜墓者在洛陽宜陽縣盜墓時,墓坑發生坍塌,三人當場斃命于古墓穴……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昨天上午分組審議了該條例,其中一個小組的審議過程中,沒有人對通過條例有異議,“如果說有意見,就是(邙山陵墓群)早就該立法保護。”一名委員說。
處罰
盜墓等同“擅自采集文物”,最高處以5萬元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中將盜墓行為描述為“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和遺址內”“擅自采集文物”,規定一經發現將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并依法收繳非法所得文物。
而另一方面,對于家在邙山陵墓群范圍內的當地人來說,“盜墓”的“驚險刺激”絲毫談不上有趣,絕大多數人需要依賴地方經濟發展來致富、過生活。
故而在陵墓群的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問題上,條例尤其注重了兩面兼顧。
比如條例中明確,在陵墓群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與邙山陵墓群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對破壞歷史風貌的現有建筑物、構筑物,應及時調查處理,必要時逐步拆除或者遷移,并依法予以補償。
違反上述規定擅自亂建無關工程的,將被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但口子并未堵死。條例中也規定,確需進行工程建設的,應當履行相關報批手續。
黃元元表示,這樣的規定能夠比較好地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方便周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該條例鼓勵當地利用邙山陵墓群拍攝電影、電視以及舉辦大型活動等。但拍攝方、舉辦方應當依法履行報批手續,并接受市文物行政部門監督。
相關鏈接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地跨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縣,占地面積750平方千米,包括20余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
“邙山陵墓群”,具體指的是葬于邙山上的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目前已知在邙山地區有24座帝王的陵墓,其中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洛陽邙山陵墓群作為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最大的國保單位之一,其分布之密集,數量之眾多,延續年代之長久,堪稱中國之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