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張其仔稱,按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且中國產業競爭力居全球首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千美元
張其仔昨日稱,根據世界銀行界定,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將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2011年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他表示,但以上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從全球發展來講,很多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都出現了經濟增長瓶頸的問題。
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
此外,社科院通過對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產業市場份額以及貿易競爭力指標分析,得出了一份產業競爭力排名。該排名顯示,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在全球居首位。
不過,張其仔亦稱,中國的相對競爭力在逐漸下降,結構性問題已不容忽視,中國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威脅。他表示,中國目前是否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可以從中國產業競爭力情況尋找答案。根據報告顯示,今年以來,中國產業競爭力呈現進一步走弱的態勢,競爭力結構未得到明顯的優化。
對于中國制造業目前所遇到的困境,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由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是資源環境的壓力,工業制造業需要消耗較多資源;二是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和各種管制產生的費用都在上升;三是產業利潤處于不利地位,簡單來說就是制造業目前盈利率比較低,無論是銷售利潤率,還是凈資產利潤率。“和其他產業相比,制造業獲得的收益明顯偏低,所以導致了‘去制造業’或‘去工業化’的惡性循環傾向,不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