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兩年國內大舉投入公路、鐵路和內河水道,但是中國物流成本過高這一事實客觀存在。
畢馬威最新發布報告稱,總體而言,中國的運輸成本占中國GDP的18%,比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都要高出很多。高成本首先沖擊的是最終用戶,對廠家來說,物流成本可以高達生產成本的30%-40%。
行業分散稅費過高
報告稱,中國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整個行業比較分散。據了解,目前在中國從事貨運業務的企業大致可分為外資、國有和民營三大類,在不同細分行業各有優勢,比如,公路運輸市場已在2005年前后對所有類型的企業開放,因此競爭極為激烈。在空運市場,外資企業仍然受到較大的限制。
目前,國內從業公司數量數以萬計,其中成千上萬的是民營企業,規模不等。如申通快遞和新時代國際運輸(NTS)等企業的業務已經覆蓋全國。但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是中小型規模,僅在本地或一定區域開展業務。
畢馬威指出,運輸及物流公司所面對的挑戰,是要趕上工業生產轉移及本地需求增長的步伐。而大多數企業財力缺乏,無法在設備和員工培訓方面給予足夠投入。此外,中國物流業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復雜的稅收和法規方面的要求。
事實上,物流運輸稅費過高今年隨著農產品的過山車式波動已經被廣泛詬病。對于貨車運輸企業而言,過路費可以占到總成本的三分之一。此外,運輸企業需要繳納3%的營業稅,倉儲和貨運代理企業需要繳納5%的營業稅。
畢馬威中國合伙人王鎮華表示,即將于明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試行的增值稅改革,將會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運輸及物流業將會是率先試行的行業之一。部分公司會因改革而受惠,但部分亦會因此令利潤受到影響,公司的業務模式將決定最終的影響。
行業整合為未來行業特色
報告亦指出,行業整合的跡象已經浮現。新時代物流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王國強認為,在未來幾年,整合將是物流運輸業的一大特色“全國性企業希望收購更多地方性企業,小公司將很難生存。”王國強認為,并購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日益上漲,特別是勞動力、燃料和設備租賃成本的上漲。
畢馬威則指出,雖然一部分企業可能會選擇整合業務,大部分規模較小的營運商仍將繼續專攻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主要是因為他們較熟悉當地情況,而且能夠提供更具價格競爭力的服務。由于物流業的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用于收購的融資成本往往偏高,要找到具備相關技能而且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來處理收購整合也頗具有挑戰性。
畢馬威中國合伙人王鎮華表示,為應對成本上升,制造商需要從供應鏈發掘新的機會以提高效率。物流是決定眾多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王國強則認為,運輸和物流企業必須要找到在內部控制成本的方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