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醫院配備棍棒催淚劑防止醫鬧引網民熱議。新華社記者周強攝
網傳東莞市政府日前出臺新規,醫院可配備“鋼叉、催淚彈”。這項“雷人”的新規近日在網絡上熱議。防身設備用在本該治病救人的醫院,使神圣的杏林搖身一變成遍布硝煙的“戰場”,再次觸碰網友“醫患信任”這根敏感的神經。
“中國網事”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東莞市相關部門解釋,配備防護設備并非針對患者,而是為了維護公共秩序。而多數網友似乎并不領情。網友認為,醫生的人身安全需要保障,但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對官方意見解釋不透徹,易造成把患者當成“敵人”的誤會,將進一步激化矛盾。
網友熱議“東莞醫院配備鋼叉催淚彈”
“東莞醫院配備鋼叉催淚彈”的傳聞源于今年2月份廣東東莞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醫療機構安全保衛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稱,“短棍、長棍(可制成漁叉狀)、催淚噴霧劑等帶有攻擊性的裝備以及防刺背心等可適當配備,供危急情況下使用”。《意見》一出,在網絡上引起了諸多網友熱議。
不少網友大呼《意見》“雷人”,網友“古都漫步人”說:“長棍、短棍、催淚劑,這些東西,讓人很難和救死扶傷的醫院聯系在一起,可是,這些即將出現在廣東東莞市的醫院里的‘武器’,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很多網友認為東莞市的這一做法將激化醫患矛盾。網友“章濱云”說:“病人來醫院從來都是來求醫的,不是來吵架的,沒必要當敵人看!”網友“可愛天馬行空0001”說:“患者本來就是弱者,以后醫院更橫了,強烈建議取消此規定。”網友“下之有知”說:“醫患矛盾現在很尖銳。東莞的做法是在激化,而不是解決這一矛盾。”
也有部分網友認為,此舉可能是為了防止“醫鬧”。網友“遠遠窩窩”說:“現在都是職業醫鬧,有什么糾紛可以法律途徑解決!醫鬧影響其他病人看病,也威脅到醫務人員人身安全。”
由人民網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五成網友認為此舉是在激化醫患關系,近三成網友要求暢通維權渠道,有兩成網友表示支持。
東莞市:漁叉長棍仿“校園安保” 《意見》出于維護公共秩序
21日,東莞市公安和衛生部門分別對“中國網事”記者的采訪做出了回應。東莞市衛生局回應說,醫療機構是“窗口”服務單位,作為公共場所,人流量較大,在提供24小時開放式服務的同時,也要面對復雜的治安形勢。東莞市公安局副局長盧偉琪介紹,“醫療機構特別是一些大型醫院人員密集,流動性大,治安狀況復雜,各類盜竊乃至搶劫案件時有發生。2011年8月16日,一名29歲的盧姓男子持刀闖入我市長安醫院行兇,導致兩名醫生一死一重傷的嚴重后果。如何防范各類惡性傷害案件的發生,已是衛生行政部門和各醫療機構亟須解決的問題。”
據東莞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隊基層指導科副科長王東介紹,公安機關參與處置過的由醫療過程造成的“醫鬧”案件中,2010年有10起,2011年8起,這些都是民事案件,案件當事人擾亂醫院正常秩序,有些甚至影響到交通。這個統計不包括“8?16”這一刑事案件。東莞市醫學會副秘書長鐘向陽補充說,“醫鬧”現象客觀存在,燒紙錢、拉橫幅、擺靈堂、堵路等行為是“醫鬧”常用的手段,東莞市處理的醫療糾紛中1/6屬于“醫鬧”。
針對《意見》在強化物防建設中提到的關于“頭盔、盾牌、防割手套、強光手電、對講機、短棍、長棍、催淚噴霧劑、防刺背心”等防護裝備配置是否合規,盧偉琪介紹,這參考了東莞市委辦、市府辦《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校園及其周邊地區治安秩序整治工作的意見》(東委辦﹝2010﹞37號)中的校園保安裝備標準。
根據國務院法制辦相關人員主編的《保安服務管理條例釋義與適用指導》第二十八條解釋,橡膠警棍、催淚噴霧劑、盾牌等屬于非殺傷性防衛器材,頭盔、防刺背心等屬于人體安全防護器材,為保安員的基本裝備。制成漁叉狀的長棍兩端成鈍器狀,屬于非殺傷性的,是在校園安保中被廣泛使用的防護裝備。短棍、長棍、催淚噴霧劑等只允許在不法分子持械實施違法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患者或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等非常危急的情況下使用。
此外,盧偉琪強調,“上述防護裝備,都需要在公安機關指導下統一配置,并嚴格管理使用,其目的是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而絕非針對‘患者’”。
東莞長安醫院辦公室副主任羅國耀介紹,之前醫院經常有人來“搗亂”,特別是晚上,前幾日,一位男士來到醫院抽血區,撿起廢棄的針管往自己胳膊上扎,威脅醫務人員說,自己攜帶艾滋病病毒,不給錢就扎別人。情急之下,醫院給了他300元錢,還幫他付了打車錢。市里給設立了“警務室”以后,情況好了很多。
專家:官方意見需解釋透徹 勿試探醫患關系“敏感的神經”
對于東莞相關部門對《意見》的解釋,東莞市民丘先生認為,加強醫院的安保防衛有必要,但醫院和校園安保本質不盡相同,他希望醫院安保在使用時要有規章制度,讓患者享受到更加安全的就醫環境。“我剛才上去牙科,咨詢了幾個問題,醫生很耐心地解答,讓我很滿意。做醫生首先有醫德,這才是最好的精神武器。”
此外,東莞市解釋《意見》出臺是為維護醫院正常秩序,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患者及醫療機構的共同愿望。但“廣大人民群眾”似乎并未“領情”,原因在哪?
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主任朱磊認為,《意見》原文中的“短棍、長棍、催淚噴霧劑”在網絡輿論中變成了“鋼叉催淚彈”、“給醫院保衛室配備”變成“給醫生配備”、“對付不法分子”變成“對付病人”,輿論的走向從側面說明,醫患關系這條“敏感的神經”很容易被觸動。而東莞市政府此前并未公示《意見》,市衛生局在回應網民質疑中稱“支持這一做法”的措辭也顯得生硬,沒有向公眾及時準確地解釋說明情況,讓公眾覺得自己被當成“敵人”。
“改革開放后,大家對醫療、教育提得最多、意見最大,醫患關系已經非常敏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推出相關文件,不僅要保證公開透明,還要在此前真正去了解民意、順應民意,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社會管理,也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維護良好公共秩序的目的。”他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