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地“地震后外界捐助的救災物資至今尚未開包”
3月18日,四川某地“地震后外界捐助的救災物資至今尚未開包”的配圖(上圖)微博引起網友關注。很多網友質疑:“震后將近4年了,救災物資卻還未開包,難道全國人民的愛心就這樣被封存起來了嗎?”3月19日,記者來到微博所指的地點——四川省北川縣調查采訪。
疑問一:為何仍有救災物資沒開包?
【調查】 縣民政局表示是救災剩余物資,已納入統一儲備管理
3月19日,在微博圖片的拍攝地——北川縣擂鼓鎮敬老院,記者看到幾處倉庫內堆積著大量的棉衣、棉被等,很多物資的裝箱上都有“救災”字樣。據北川縣民政局副局長袁家貴介紹,倉庫內的物資主要包括棉衣431箱、棉被498箱、鞋子125箱、床上用品45箱、熱水袋53箱。
“抗震救災時,不同的物資,分發方式不一樣。”北川縣副縣長蘭輝告訴記者,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外界捐贈和上級下撥的物資中,食品、藥品、飲用水等物資實行“有多少發多少”的方式,很快全部下發到了受災群眾手中;而棉被、帳篷、衣服等物資,則實行“用多少發多少”的方式,在保障群眾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剩余物資納入統籌儲備管理。記者了解到,地震發生后,在外界捐贈和上級撥付之外,北川縣政府還采購了大量物資用于地震救災。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個冬季,北川縣在保障受災群眾人均一床棉被、一床褥子、一件冬衣和一件單衣后,將剩余的棉被等物資納入儲備管理。“因為這些物資是按人分發的,以棉被為例,當時很多家庭一下子就有了四五床棉被,剩余的庫存棉被我們就沒再發下去。”蘭輝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