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道里區新陽路與通達街交叉口被強拆的平房(3月18日攝)。(新華社發)
18日,一則“哈爾濱6戶居民夢中遭持械拖出40年居所被鏟倒”的消息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事件回顧
民居夜間被強拆
網文稱,現場的“五六棟平房已經看不出模樣,大量的磚土被棄置在房前和院中,房屋的門口被倒塌的山墻和一些殘磚覆蓋。別說住人,就連想看看都進不去。”記者從倒塌的山墻中向里望,發現有廚房的廚具、手盆,還有洗手間的潔具、鏡子等生活用品”。
引起網友熱議的還包括夜間強拆的過程:14日“22時30分,約有20多個頭戴面罩、手持鎬把、斧頭、菜刀的人突然將玻璃砸碎,踹開房門沖進屋中,把沒來得及穿上衣服的居民一個個強行拖拽到屋外,并威脅房主,讓所有人不要亂動。隨后他們便開著鏟車將居民們的家推倒,然后揚長而去。”
網文稱,上述平房正在動遷過程之中。“2010年春節期間,動遷單位召開過一次動遷會議,但關于動遷賠償的相關事宜卻一直未能談妥,就這樣兩年過去了,到現在補償協議都沒有最終簽訂。”
現場核實
居民抱怨補償太低
18日下午,記者來到事情發生地哈爾濱市道里區新陽路與通達街交叉口。記者在現場看到,六七戶平房的部分窗戶玻璃碎裂、大門被破壞,許多破損的紅色磚塊堆落在地面上,從倒塌的墻間可以看到被損壞的水池和散落的生活物品,現場一片混亂。
58歲的居民竇連偉說,在這次強拆中,“居民張勝利的肋骨和臉上都有傷。”還有居民說,“以往撬門、砸玻璃是常有的事,政府部門介入幾次,最后都不了了之”。
現場居民介紹,這六七戶平房來自于原哈爾濱松花江拖拉機廠工作的父輩處,是該廠為解決職工住房問題而修建的,已有數十年時間,但因為歷史原因只有其中一戶有房產證。開發商曾與居民就動遷補償進行協商,但由于開發商提出的無房產證居民每平方米800元的補償標準太低,雙方無法達成一致。竇連偉說,這個地段的房價大約在每平方米8000元,“每平米800塊錢就是買個廁所也買不來啊。”
開發商稱
強拆與自己無關
與強拆事發地一墻之隔的即是“新陽路通達街轉角棚戶區改造項目拆遷指揮部”,指揮部內公示的開發商名稱為“哈爾濱中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劉桂華18日表示,網文中很多內容失實,所述的暴力強拆一事與開發商絕對無關,并懷疑強拆事件是有人“作秀”。
這位負責人堅稱,強拆一事非開發商所為,而且開發商毫無強拆的動機。她表示,網文中所指強拆事件發生的幾戶房屋,確實在開發項目的“凈地”義務范圍之內。但這幾戶房屋所在地并不是規劃設計樓房的地點,即使是這6戶房屋被全部拆除也無助于樓房建設,而且附近還有其他樓房沒有拆完,并非就僅剩這一塊。
開發商說,與這六七戶居民的動遷補償一直在商談,但只有一戶有1997年辦理的房產證,而其余“這幾戶居民沒有提交合法的房屋證據”,對于沒有房產證住戶的每平方米800元的補償標準是當地棚改政策所規定。居民提出的1:1.3置換、按照每平方米1.2萬元甚至更高的價格進行補償沒有根據。
哈爾濱市公安局道里分局有關負責人19日表示,已接到報案,正在調查案情,尤其是參與當晚暴力強拆人員的來歷。
一些就此事發表評論的網友稱,夜間暴力強拆這樣黑社會般的行徑嚴重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政府部門應徹底追查責任人、厘清真相,并依法嚴肅處理。
(據新華社哈爾濱3月19日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