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括雨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材等在內的多位代表委員,就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提出相關議案。建議有關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以減稅為中心,增加實體企業利潤空間。代表們還建議,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民營企業也應該有長遠眼光,積極開拓區域市場,培植新的市場增長點。
據調查,近年來,盡管國家十分重視企業稅費負擔問題,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加以緩解,但總體改善狀況不容樂觀。一是稅負高。企業涉稅種類多,部分小型微型企業繳稅總額高于凈利潤;個別稅種設置不合理,存在重復征收現象。二是繳費項目多。據粗略統計,目前向中小企業征收行政性收費的部門就有18個,收費項目達69個大類。三是社會保險負擔較重。有的省市“五險”占工資比例超過40%,其中單位繳費部分就超過30%。有代表指出,“2011年,確定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效果是好的,但額度還可以提高,覆蓋范圍進一步放大更好。”
稅費負擔大大增加了企業運營投入,不利于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同時,由于企業運營成本的提高,對于二三級市場的開拓也進展不暢,造成區域市場開拓不完全。
《2011年中國中小企業調研報告》指出,支持民營實體企業成長的相關政策將進一步細化。2011年7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今年在這一實施意見的基礎上,國家將繼續細化相關措施,更加具體的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發展中高端制造業。其次,對于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財務政策有所扶持,同時對于企業貸款也將進一步完善。
隨著政策措施的一步步落實,民營經濟其他方面的問題也凸現出來,尤其是市場方面的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國民企從來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這些企業要抱團走出去,同時要在市場上求的最優發展,提升經營和管理水平等。”在走出去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培植區域市場,增加新的經營模式,滿足區域消費需求,擴大內需。
目前民營實體經濟的一大困境是市場單一,民營企業在國內競爭激烈,而對于國外市場,以及邊緣市場如城鄉區域,開發較少,使得實體經濟的發展局促于一隅。積極開拓區域市場,提高市場健康發展,解決國內供需不平衡問題,成為了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
祝義材建議,國家應更大幅度減輕企業負擔,鼓勵創業,培養企業家精神,培植實體經濟。同時,要提倡科技創新,增強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提升民營企業整體素質。另外,加大對一些暴利行業的宏觀調控力度,引導民間資本流向實體經濟。
“回歸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夯實經濟基礎的根本。” 祝義材表示,政府需要做的是,讓民營企業在發展實體經濟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有一定的利潤率,民間資本才會真正回歸實體經濟。
祝義材同時認為,改革創新是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我們各行各業各領域都有責任去研究新形勢、研究新對策,在改革中不斷破解難題。民營企業更應該進行改革創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將目光轉向農村市場,開發新資源,推動區域市場發展。
開拓區域市場更需要企業擁有扎實的企業內功,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升整體民營企業素質,提倡科技創新,增強核心技術研發,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民營企業在市場開拓中游刃有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