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消息,3月14日,因求愛被拒而將對方殺死的高三男生黃某樺被檢察院依法逮捕。據悉,廣西玉林市下轄北流市某中學高三男生黃某樺,因求愛遭拒絕,心里極不平衡,竟于2月13日凌晨,持刀潛入女生宿舍將同校同年級不同班的“心儀女生”小燕(化名)殘忍殺死,之后連夜潛逃。
僅因求愛被拒,就將對方殘忍殺死,這樣的悲劇令人心痛,瞬間,兩個家庭被推入極大的悲痛之中。而這件事情還是發生在情人節前夕,令我們想起前不久因求愛被拒而將對方毀容的事情。
那一悲劇在我們心中造成的影響還沒有結束,后續醫治工作還在繼續,現在又出現因求愛被拒而將對方殘忍殺死的悲劇,令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我們對當今青年人的“愛的教育”,在哪里出現了問題?
愛情,每個年輕人都在追尋著,本是非常美好的,甚至有詩人贊美其比生命更令人值得珍惜。然而,我們卻看到一件又一類似的悲劇,一個高三的學生竟因求愛被拒而將對方殘忍殺死,一個95年出生的小男孩竟會因為“求愛不成”——這么簡單幼稚的理由——而將對方毀容。可見他們對“愛”的認識之不夠;可見我們對年輕人“愛的教育”之缺乏;可見我們自身所立的榜樣之不成功;可見我們對自己的反省之不足;可見我們自己對愛的認識之淺薄。
因愛成恨而釀成的悲劇在我們的身邊屢見不鮮,愛本是世間最美麗的詞語,然而愛也成為痛苦的淵藪,因著不明白愛而帶來傷害的事情數不盡數。
有人曾這樣描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到處都在唱著愛的歌曲,然而到處都充滿著因著愛而來到的傷害;我們每個人都追尋真正的愛,但是每個人都在愛中飽受著煎熬;流行歌曲唱得最多的是愛,但是贊美愛情的同時,又飽含著對愛情的拒絕甚至懼怕。因此他比喻說,這個時代的愛,就像洪水充滿著我們,卻沒有能夠解渴的水一樣;有人在洪水中因干渴而死去,我們也可能會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卻因為感受不到愛而痛苦不堪。
然而,愛,本是以對方為中心的。《圣經》上說,愛是“恒久忍耐”,愛是“凡事包容”,愛是“為對方舍命”,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13章)。愛情本應成為我們學習愛的功課,而不是我們釋放感情的手段。
連續兩件因“求愛被拒”而釀成的悲劇,再一次引起我們深思,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并不遠。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愛里面還不成熟,我們需要虛心學習愛的功課,用心去體會生活,然后把這一愛的知識傳給我們的后代,我們身邊的人。
然而,如果我們自己在愛里面還有著錯誤的認知,我們在給孩子們立著錯誤榜樣的時候,卻希望通過教育能把他們教導好,那也許只能成為一種美好卻不能實現的愿望。
孩子們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如果我們失去了他們,或者沒有能夠教育好他們,當發生令我們遺憾的事情時,恐怕我們就要承擔那人生“不可承受之重”。
不僅是孩子們缺少愛的教育,缺少這一教育的還有我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