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印度東北的古寺院那爛陀曾是聞名世界的高等學府,吸引包括玄奘在內的各國知識分子前來進修。然而,自從12世紀遭戰亂摧毀以來,這座古代大學不復存在,只剩殘垣斷壁供游客和考古學家憑吊。
印度國會2年前批準在那爛陀遺址重建大學的提案,但由于資金不足、地理偏僻等原因,這座令人期待的大學一再推遲招生。
諾獎得主任校長
自提出重建構想以來,印度學術界和政界精英為那爛陀大學勾勒了宏偉藍圖,要把它打造成吸引全球頂級知識分子的高等學府,就像古代的那爛陀寺一樣。
這所大學建在印度北部的比哈爾邦,距離那爛陀寺遺址10公里。據設計,大學中央將修建一個大型人工湖,湖畔坐落一座大圓頂圖書館,充分體現古代佛學理念。學校能源供給將充分利用太陽能。
印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出任學校校長。他介紹,學校研究生院已經發出邀請,在全球招募研究和執教學者。從明年開始,那爛陀大學將迎接第一批學生,他們將就讀于學校僅有的兩個系:歷史系和生態與環境系。
學校將逐漸加強學科建設,重點發展人文學科、經濟與管理學、亞洲融合、可持續發展和東方語言等科目。
阿瑪蒂亞·森強調,那爛陀大學的治學方向是國際化和亞洲融合,會與美國耶魯大學林學院、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歷史系、韓國首爾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積極交流。
他說,那爛陀大學將成為亞洲的靈感和活力,但其傳授的知識、擅長的科目和參與人員則是全球化的。“在亞洲管用的知識,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也行得通,”森說。
那爛陀大學堪稱是亞洲合作的產物。早在2007年,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就在東亞峰會上倡議亞洲各國攜手重建那爛陀大學。新加坡、泰國和中國等國家對此積極響應。
2009年,新加坡設立東南亞研究院那爛陀研究中心,并舉辦相關研討會,討論在那爛陀設立國際大學的計劃。2010年,中國政府向重建項目捐款100萬美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