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0日電 2013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十周年紀念日,這個遭受了戰火洗劫的中東國家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戰后十年,這個國家仍滿目瘡痍,長久的和平仍然難產。就在昨日,首都巴格達發生連串爆炸襲擊,數百人死傷,使國際社會的目光再度聚焦于此。
伊拉克3100多萬人口以伊斯蘭教為主,其中什葉派約占六成,遜尼派和庫爾德人所占數量約相等。在薩達姆領導的遜尼派政府被推翻后,什葉派掌握了國家主要權力,埋下“后薩達姆時代”教派紛爭的隱患。今年初,什葉派和遜尼派兩大政治陣營因矛盾難解,引發內閣人事震動;另一方面,由于仍被恐怖襲擊陰影籠罩,這個國家的安全形勢令外界擔憂,內部也出現了要求總理馬利基“下臺”的呼聲。
3月14日,該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發生連環爆炸,武裝分子向政府大樓發起沖擊,并與安全部隊爆發沖突,造成數十人傷亡。與“基地”組織有關的極端組織宣稱,這是為了戰爭的“紀念”。
而就在19日紀念日前一天,巴格達傳來的,仍非和平的樂聲,而是連串爆炸聲,奪去數十人生命,致至少200人受傷。
一份近日的統計報告顯示,巴格達一直是并仍然是伊拉克平民死亡最多的地區,占平民死亡總數的48%。流血沖突高發期為2006年至2008年。當前,伊拉克暴力活動仍屬高發,每年大約有4000至5000名平民死亡。此外,由于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基礎設施老化以及政府部門效率低下,這個仍國家民生多艱。
沖突并沒有結束,“根深蒂固、無處不在,有明確的開始,結束卻遙遙無期,仍是伊拉克現狀的一部分”。
分析指出,伊拉克戰爭改變了中東地區的力量對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之后,什葉派在伊拉克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另一個國家——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伊朗在十年間獲利,地區影響力增加,這并不利于美國的戰略擴張。沉痛的生命代價,高昂的金錢開銷,多年的戰爭泥潭,并未讓美國從這場戰爭中得到太多收益。相反,美國應該反思其中東政策的“失策”。蓋洛普今年3月18日發布的民調數據顯示,53%的美國民眾受訪者認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曾任議員的奧巴馬也在充滿激情的競選演講中指出過:他反對的,是一場“愚蠢、魯莽”的戰爭。
數字解讀伊戰:
11.6萬-13.4萬伊拉克平民喪生
280萬人因戰亂流離失所
3.6萬美國軍事人員傷亡
戰爭耗費美國1.7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6萬億元)
退伍軍人福利及支出達49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萬億元)
伊戰大事記:
2003年
3月20日:美英聯軍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戰爭正式打響。
4月9日:美軍進入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5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任務完成”,主要戰事結束,面臨戰后重建和搜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任務。
9月3日:由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選出的伊拉克新政府成員在巴格達宣誓就職。
10月2日:伊拉克調查小組報告稱,未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2月13日:薩達姆在家鄉提克里特附近被捕。
2004年
4月8日:伊拉克出現綁架外國人浪潮,超過30名人質遇害。
4月18日:西班牙宣布撤軍,成為第一個撤軍的美國盟友。
4月28日:美國媒體曝光了美軍士兵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照片。
6月28日:多國部隊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主權。
7月1日:薩達姆被法官提審,否認戰爭罪行和種族滅絕控罪。
2005年
1月12日 :美國停止尋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4月6日-4月7日:庫爾德人塔拉巴尼當選伊拉克總統,什葉派賈法里當選總理。
6月1日:錄像顯示薩達姆接受有關1982年杜賈爾大屠殺的盤問。
10月15日:伊拉克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
11月28日:經過五周休庭后,對薩達姆的審訊恢復。
2006年
2月22日:薩邁拉的什葉派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又稱金頂清真寺)遭炸彈襲擊,揭開什葉派和遜尼派沖突序幕。
4月22日:什葉派馬利基出任伊拉克總理。
6月7日:“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首領扎卡維被美軍炸死。
10月11日:伊拉克國民議會宣布伊拉克實行聯邦制。
12月30日:薩達姆以反人類罪被執行絞刑,伊拉克進入“后薩達姆時代”。
2007年
1月10日:布什宣布向伊拉克增兵3萬。
2月14日:巴格達安全計劃實行,8萬名美伊軍人負責執行。
6月24日:薩達姆表弟、綽號“化學阿里”的阿里?哈桑?馬吉德以種族滅絕罪被判處死刑。
8月14日:伊拉克北部發生爆炸,超過400人死亡。這是伊戰發生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襲擊。
8月29日:什葉派領袖薩德爾命令手下的邁赫迪軍停止襲擊美軍。
9月13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從伊拉克部分撤軍。
12月16日:英國正式移交巴士拉控制權。
2008年
1月12日:伊拉克議會通過《正義和有責任法案》,放松對薩達姆時期執政的前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員限制,恢復該黨中下級成員此前擔任的職務,推進伊拉克內部民族和解。
3月2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對伊拉克進行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問。
4月1日:聯合國稱277萬伊拉克人成為難民。
4月4日:聯合國官員稱700人死于什葉派與伊安全部隊的沖突。
7月21日:當時競選美國總統的奧巴馬訪問伊拉克,表示支持到2010年撤軍。
11月27日:美伊達成協議,所有美軍2009年6月底前撤出伊拉克城市,2011年內前撤出伊拉克。
12月18日:時任英國首相布朗表示,全部4100名英軍士兵將于2009年撤離伊拉克。
2009年
1月1日:美國將作為占領伊拉克象征的巴格達綠區交還伊方。當天是美國和伊拉克簽署的“駐軍地位協定”生效首日。
1月31日:伊拉克和平進行省議會選舉,這是2005年以來的首次選舉。
2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2010年8月31日前撤出駐伊美軍主要戰斗部隊,3.5萬—5萬名美軍將于2011年年底前撤離。
3月11日:前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以反人類罪被判刑15年。
3月12日:向前美國總統布什扔鞋的記者扎伊迪被判3年監禁。
4月30日:英國表示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正式結束。
6月30日:美軍開始從伊拉克主要城鎮撤出。
2010年
3月7日:伊拉克國民議會選舉結束,但組閣談判遲遲未果。
7月10日: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奧迪爾諾表示,美軍作戰部隊將按計劃于8月31日前撤離完畢。
8月19日:駐伊美軍最后一批作戰部隊的車隊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邊界,駛入科威特境內。
8月3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從伊拉克撤軍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駐伊美軍作戰部隊完成撤離。
2011年
12月18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簽署官方文件,正式結束伊拉克戰爭。(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