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往屆對抗北方演習中的美軍假想敵中隊戰機
通過聯合軍演團結盟友和威懾對手,不斷加入新的科目和參與伙伴
據美國太平洋司令部近日公布的消息,2月4日到15日,美國海空航空兵將和日本、澳大利亞兩國空軍在關島舉行代號為“對抗北方2013”的航空兵部隊聯合演習。不僅如此,外界普遍注意到,美國與日本的雙邊航空兵演習也在不斷走向深入。
不合時宜的“對抗北方”
“對抗北方”并非一項新演習,而是始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亞太軍力由于侵越戰爭失敗有所削弱;另一方面,隨著蘇聯國力和科技水平的上升,蘇聯開始將大量先進戰機部署于遠東地區。在這一背景下,美日認為需要更加緊密地協同訓練,以對抗咄咄逼人的蘇聯空軍。1978年,在日本青森縣北部的三澤基地,美日兩國舉行了首次“對抗北方”聯合航空兵演習。
“對抗北方”一詞本身就帶有極鮮明的冷戰色彩。三澤基地是美國海軍航空兵和日本航空自衛隊共有基地,與北海道隔海相望,距蘇聯較近。“對抗北方”聯合軍演的目的,實際上就是訓練美國海軍航空兵與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蘇聯解體以后,“對抗北方”軍演并沒有隨著北方壓力的消失而取消,反而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對抗北方”的演習地點也從日本北方的三澤基地,移到了西南靠近中國的嘉手納、那霸基地。由此,演習的新假想敵不言自明。
近幾年,“對抗北方”演習又有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演習時間發生了變化:原先,演習一年要不定期舉行2~4次,如今則固定為每年一次;其次是演習地點由日本本土移到了關島,演習參加方也由美國海軍、日本航空自衛隊變成了美國空軍、美國海軍、日本航空自衛隊,從去年起澳大利亞空軍也加入了此演習。
今年的“對抗北方”演習同樣由美國海空軍、日本空自、澳大利亞空軍聯合舉行,其中美國出兵100人,日本出兵450人,澳大利亞出兵300人。演習分為兩部分,將持續兩周。根據計劃,第一周為第一部分,科目為人道主義救援與救災演習;第二周為第二部分,科目為空戰、空襲和大部隊專業培訓。屆時,日本航空自衛隊將在梅迪尼利亞靶場進行對地攻擊演練。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空軍將以特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該演習的救援救災部分。
美日空演“史上最大”
幾乎就在公布今年“對抗北方”演習消息的同時,美日舉行了兩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雙邊航空兵空戰演習。
據日本新聞網、NHK等多家媒體報道,本次演習于1月15~18日舉行,演習指揮部設在日本宮崎縣新田原基地。此次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巖國基地派出了6架F/A-18戰斗攻擊機,日本航空自衛隊則派出了10架F-15和4架F-4戰斗機。演習空域為四國島外海,空戰科目為4對4空戰,每次模擬空戰為1小時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此前4年中,新田原基地一直沒有開放,而是在忙于整修。此次演習是新田原基地整修竣工后首次舉行演習,可見日美雙方對此次演習的重視。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近來涉日軍演頻繁,背后原因卻各不相同。對于一些已經比較成熟的演習,美方的意圖是在將其常態化的同時加入新的演練科目和參與伙伴。比如“對抗北方”演習中,美軍不僅開始培訓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對地攻擊能力,未來可能還會將韓國拉進這一演習。這一點,與美國鼓勵日本參加“馬拉巴爾”印度洋演習如出一轍。另一方面,美軍也正試圖提高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某些作戰能力和與美軍協同作戰的經驗。這是美日聯合空戰演習的一個重要目的。
除了軍事目的外,美軍涉日軍演還有政治考量。美軍一向喜歡以聯合軍演的方式來達到團結盟友、威懾對手的目的。在“對抗北方”軍演中,美軍不僅促進了日本與澳大利亞甚至韓國等其他美國盟國的軍事關系,更有向中國等“潛在對手”示威的用意。(記者 白炎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