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民進黨曾被譏嘲“屁股面對中國”。蔡英文敗選之時下令全黨大轉向,要正面面對中國,但光是屁股轉過來還不夠,關鍵是民進黨的腦袋要如何轉過來?
10月4日,臺灣民進黨中常委謝長廷赴大陸進行其“開展、互信、分享之旅”。在釣魚臺爭議尚未平息之際,在大陸與臺灣分撥奔赴釣魚島維權之時,謝長廷選在此時訪問中國大陸,時機選擇十分的微妙。
據悉,謝長廷將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與兩岸學者進行座談。謝長廷在前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訪問后,接著轉往社科院,頗有政治意涵。啟程之前,他意有所指地說,“以前我寫過一首詩,‘今日我足跡,未來后人路。’雖然走在一片荒野或雪地,但你只要走出一條路,以后人家就以為是一條路了。”此番話語被解讀為“謝長廷打前站,民進黨隨后行。”
謝長廷赴大陸訪問,若撕掉所有的表面文章,他想要傳遞的主軸信息應該是:民進黨不搞“臺獨'了。或許此時還不能說,這是代表民進黨的官方政見,然而卻是謝長廷此行的核心論述,更已是民進黨不得不然的政策走向。
謝長廷說:“應當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回應兩岸關系,不能違憲。”又說:“憲法一中。”然則,因為中華民國憲法不是“臺獨”的架構,“憲法一中”更不是臺獨。所以,謝長廷的主軸論述,若撥開曲繞周折的表面文章及政治煙幕,他要告訴人們的是:回歸中華民國憲法,民進黨不搞“臺獨”了。
值得注意的是,謝長廷4日出發訪問大陸之時,臺灣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剛好到距離廈門只有5公里的金門縣與基層舉行座談。看似是一個巧合,里邊實則大有玄機。蘇貞昌表示,“臺灣握緊的拳頭已張開,期待與中國握手。”但是要握手必須兩個拳頭都張開,“如果一邊握緊的拳頭已經放開了,另外一邊還是握緊了拳頭,這樣沒有辦法握手。”
兩個人一個在臺前,一個在臺后,唱起了雙簧。他們訪問地點不同,談話對象不同,然而,給人的印象十分的默契,其言外之意是一致的。內中之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民進黨“臺獨”黨綱,長期以來難逃“逢中必反”的惡性循環。“九二共識”、ECFA都是先反對再論述,遇到反彈然后再修正。泛綠大軍開拔后遇到懸崖硝壁再急煞車回轉,已經不乏其例。
作為民進黨的破冰之旅,謝長廷敘述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說,民進黨創黨當年,他擔任社運部主任,并參與推動老兵返鄉運動,所以民進黨創黨爭取的理念是超越族群的,希望民進黨可以記得這個初衷。只要有新的作為,新的突破,有心就可以走出一條路來。謝長廷說:“民進黨與共產黨并沒有冤仇,民進黨早期推動‘臺獨’,是反對國民黨的統治,而不是針對共產黨。”這段話,是歷來民進黨領袖對其“臺獨”最為直接的評論,卻也是相當扭曲失衡的評論。
蔡英文說過,要和中國大陸“互動”,但要如何互動,透過謝長廷大陸之行,我們似乎看到了一絲晨曦。人們不僅僅聽她或者民進黨說了什么,更在乎的是,他們做了什幺?有人更是直截了當:千萬不要說一套、做一套,腦袋跟不上屁股!
對于臺灣民進黨是否能夠順乎民意,激流勇進,在關乎民族大義的重要歷史時刻痛下決心,做出正確選擇,不論是大陸,或者臺灣人民都在拭目以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