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長達21個月的預熱,美國2008年總統大選日只剩下最后兩天時間,“超級星期二”到底可能會發生什么,又有什么值得期待?下面幾個謎底有待解開。
一、布拉德利效應vs維爾德效應
從整體選情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一個多月的落后局面幾乎沒有多大改觀,盡管最近兩天有媒體稱他與奧巴馬的支持率有所縮小,但仍有5到8個百分點。奧巴馬能否笑到最后,其中一個關鍵因素還是他的膚色。“布拉德利效應”是最近華盛頓政治圈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然而,越來越多的美國專家認為,非洲裔邁向最高權力的門檻不會像人們預期的那樣高。1982年的布拉德利事件已經是過去時,僅僅在7年之后,弗吉尼亞州就誕生了全美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維爾德。后者與布拉德利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選前民調都大幅領先,但很多民眾撒了謊,最終結果低于預期。但是,維爾德終究以微弱優勢贏得了選舉。如果說維爾德效應證明了美國種族界限的模糊,那么又過了將近20年,“奧巴馬現象”無疑是美國政治進步的試金石。即使“布拉德利效應”陰影猶在,但它也許會被今年超級狂熱支持奧巴馬的非洲裔選民和青年選民的參與而抵消。
二、猶豫選民會投誰?
民調顯示,尚未做出決定的選民尚有一成左右,這些人很多是老人、居住在郊區的人,他們是兩黨候選人極力爭奪的對象。但是,要說服這些人,其實是個頭疼的事情。有大選專家稱,這部分中間選民最后一刻投票的隨意性很大,有人甚至最終放棄投票,因為他們認為勝負已經很清楚。還有一些專家指出,根據美國政治的不成文的傳統,即同情選舉中處于弱勢的人,猶豫選民中的大部分會支持麥凱恩。
這絕非空穴來風。初選階段,民主黨內的希拉里就吃過苦頭。麥凱恩能夠在極為不利的形勢下從黨內脫穎而出,一定程度上也與中間選民的青睞有關。因此,這些中間選民的最后投靠,可能大大縮小奧麥之間的差距。當然,奧巴馬也是爭取中間選民的高手,特別是3次與麥凱恩的公開辯論后,使他堅定了不少中間選民的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