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1月28日電 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的糧倉遺址,位于洛陽的隋朝回洛倉遺址經新一輪考古發掘,其全貌已“浮出”地面。約等于50個足球場面積的倉城揭開了有關這個隋朝國家糧倉的倉窖制作和真實規模等諸多謎團。
回洛倉建于隋煬帝遷都洛陽以后,地處隋唐洛陽城北,是當時供應洛陽城的國家級糧倉。
據史書記載,回洛倉的糧食到了唐貞觀年間還沒吃完,依然可以食用,因此回洛倉倉窖的制作工藝一直令外界著迷。通過此次發掘,考古人員初步揭開了其建造之謎:倉窖修建初期,先在生土上挖一個外直徑16至17米、內直徑10至12米,寬約3米、深1.5至2米的環形基槽,在基槽內進行夯打,形成堅實的倉窖口,以防止滲水、坍塌;隨后,將內層中土層挖去,挖一個深10米左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倉窖,倉窖挖成后,用火燒烤倉窖壁面、涂抹一層青膏泥,最后鋪設一層木板、木板上鋪一層席,最后才將成了每個儲糧約50萬斤的大倉窖。
據洛陽市文物考古院的新一輪考古發掘,“浮出”地面的整個隋朝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于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其內,內徑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約有700座,氣勢恢宏。
整個倉城由倉窖區、管理區、道路和漕渠等幾部分構成。其中,管理區位于倉城南側,倉城內有東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條。兩條漕渠分別位于倉城西側和倉城南側。
回洛倉城“浮出”地面,也讓關于倉城的真實倉窖數量得到了初步確認。據《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記載,洛陽回洛倉城內的倉窖數量分別為300和3300個。而此次最新的考古發現,整個倉城的倉窖約有700座,目前已鉆探出220座。
回洛倉城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外的東北部,今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從中橫穿。回洛倉遺址的發掘可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制度及糧食儲藏保管等,提供可貴的實物資料。(記者李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