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注定是被河南人銘記的一個日子。這一天,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原成為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示范區。河南由此成為“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先試的焦點。如何建設中原經濟區?如何實現“三化”協調發展?開始成為河南人考慮的問題。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建設中原經濟區,就是要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以新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則指出,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對于有著1931平方公里(山區丘陵面積占81%)、68萬人口的濟源市來說,他們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條路上已經走了7年。
2012年6月18日,大河網記者來到河南最年輕的省轄市濟源,探訪這座新興城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之路。
規劃:濟源的“11335”布局
“按照宜遷則遷,宜并則并,宜改則改的因村施策,到2030年,全市528個行政村(居)將整合建成52個新型農村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3個,新型農村社區39個,可節約土地8.7萬畝?!睗词懈笔虚L劉慶芳認為只有整體規劃才能保證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在一個大的框架里面有序進行。
在濟源市確定的“11335”布局里,將以“市域一體、城鄉一體、產城一體”為理念,把全市1931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即堅持城鄉一體化為統攬,建設好一個中心城區,推進3個復合型組團融合式發展,抓好3個重點鎮,帶動全市52個新型社區建設的發展布局。
從濟源市提供的數據來看,自2005年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已來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5億元,規劃的14個城市型社區已開工8個,建成3個;規劃的9個城鎮型社區已開工6個,建成3個;規劃的29個新型農村社區已開工10個,建成3個。
配套設施:讓農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
“在這里看病可方便,而且我們社區旁邊就是濟源市最好的學校。晚上7點村民們就在廣場上跳舞、唱歌,當初在村里和現在的生活真是沒法比啊?!睗词嘘柟馍鐓^王虎村村民李天軍心有感觸的說道。
作為濟源市的明星社區,陽光社區按照城市社區建設,在中心城內合建一個大社區,設計坡頭鎮蓼塢村和軹城鎮王虎村的968戶3600口人。目前已建成多層住宅樓24棟,入住居民840多戶3600人。
“蓼塢村是隨著小浪底的建設搬遷到這里來的。我們利用移民搬遷資金實施了一次性進城安置。我們在做強核桃產業的同時,以前在小浪底就會開挖掘機、塔吊的,很容易就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彪S著蓼塢村苗書記的介紹,記者在陽光社區里看到了環境整潔、藥品齊全的衛生所、寬敞明亮的電子閱覽室、活動室、書畫室。還有設施先進可以容納數百人的會議室。“包括醫療、教育等各方面設施都比以前提高了許多?!?/p>
濟源市在全市全面完善鎮村水、電、路燈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濟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鎮鎮通”高速公路,實現了農村飲水安全和“村村通”自來水,在實現了農村用電“戶戶通”的基礎上,啟動了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電網建設水平;2009年底實現全市居民組“組組通”硬化路,建成村鎮客運場站8個,所有鎮全部建有汽車站,公交車村村通。
產業區:不僅要讓村民住進來,還要把村民留住
“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在解決農民“轉身”的后顧之憂方面,濟源市探索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依托優勢產業,積極建設產業集聚區,推進土地流轉、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2011年,進入社區的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1500多元。
濟源市規劃建設的玉川、虎嶺、高新技術這3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1.3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14家,工業總產值達到610億元,吸納勞動力5萬余人。同時,濟源市重點引進了一批勞動密集型、輻射帶動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引進一批工商企業投資農村興辦無污染工業企業,引起一批投資者興辦“農家樂”和“漁家樂”,發展特色旅游,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產業支撐,僅富士康一個項目,就已為濟源市提供了3.7萬個就業崗位。
土地流轉:村民不種地,一年也能得到680斤小麥
承留鎮的濱湖花園是濟源市的又一個明星社區。承留鎮將全鎮整合為6個新型農村社區,濱湖花園是其中之一。建成后,可集聚周邊承留、南勛等地3000名群眾居住。
濱湖花園社區共投資5.85億元,其中政府配套資金3.3億元,企業投資8500萬元,上級扶持2600萬元,最終群眾購買房屋的價錢是每平米1050元。目前已完成近2億元投資的配套化設施。同時,承留鎮培訓社區居民進企業務工,年收入可達3萬元左右,同時鼓勵自由創業,以土地入股,參與企業分紅,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元。
“以前種兩畝多地,不夠家用,兩個兒子和兒媳都到廣東打工,現在在新社區家里分了兩套房,每套135平米,裝修的跟城里的房沒啥兩樣。土地流轉后每年能拿680斤小麥、400元補貼,逢年過節還供應豬肉、牛肉、魚、雞蛋、餅干等生活用品福利。有房有業,兒子兒媳們都回來了,在附近的工廠打工,每月最少能賺2000多元,多的時候能拿4000元。”已入住新社區的一位村民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濟源市已累計流轉土地36.5萬畝,占可流轉面積的83.9%,組建土地流轉服務中心11個,培育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16個,直接帶動了5萬余戶農民發展致富,全市職業化農民達到4萬余名。而濟源市財政每年列支2000萬元左右,設立土地流入流出獎、股份合作獎、整村推進獎、服務流轉獎等,全面推動土地流轉(每畝標準900——1200元)。通過土地流轉,全市528個行政村1706個自然村整合為97個中心社區后,共節約土地約8.7萬畝。
濟源通過自身的探索,針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實際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了不同的符合自身發展的新型農村建設模式——城市帶動型、城鎮帶動型、產城一體型、產業培育型、特色民俗型、生態宜居型。
正如濟源市市委書記何雄所說,“新型農村社區是介于傳統行政村和城市社區之間的新型社會生活形態,是連接城鄉的紐帶和橋梁。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農村社區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生活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讓農民實現‘不離土不離鄉’,就地過上城里人的生活,真正擁有相對完整的財產權和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才是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之路的真諦和要旨。”(記者 宋向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