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孟亮 見習記者 李亞林 通訊員 鞏衛東
“這就像一場考試,我們三省四市爭取到了,國家把試卷發了下來,下一步關鍵是要看怎么作答。”這幾天,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試驗區辦公室主任陸世生一直在忙碌,一場三省四市的市長聯席會議正在籌備中,預計一周之內將正式召開。
陸世生認為,示范區獲批后,將得到更多有力的國家扶持政策。同時,由于示范區地處豫晉陜接合處,也正好能綜合利用“中原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和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三大國家級經濟區提供的各方面政策優勢,在區域協調發展上先行先試。 “示范區被批準很是鼓舞人心,這意味著我們將打造一個連接中西部新的經濟增長極。”運城市發改委主任張玉忠說,運城、臨汾、三門峽、渭南四市在發展規劃統籌、基礎設施共建、產業要素互惠、經濟發展協作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此次,國家發改委同意設立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為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張玉忠舉例說,通過果業合作,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建設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蘋果濃縮汁加工生產基地;通過文化旅游合作,聯手打造了 “中華搖籃”旅游主體形象;通過基礎設施共建,共同構筑區域性物流中心等,加速實現區域的轉型跨越。 “上升到國家層面后,示范區各個城市的區域戰略政策優勢凸顯,尤其在中原經濟區的鑲嵌下,融合發展會更快。”渭南市發改委綜合科科長喬志剛表示,黃河金三角的三省四市20多年一直注重區域合作,基礎很是有利,渭南市作為陜西的“東大門”,和河南的“西大門”三門峽地域相近,交通、旅游等易于連片開發,張力明顯。 喬志剛說,由于地處中西部的接合部,黃河金三角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群,提升經濟競爭力,“我認為,這一區域應著重打造成承接中西部產業轉移的平臺,在產業優勢下,共同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形成產業聯盟和優勢互補”。 作為華北地區的“旱碼頭”,臨汾市一直致力于物流產業發展,該市發改委副主任暢新民說,示范區獲批后將為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發展提供經驗。“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科技含量基本上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而四個城市均是資源大市,此次獲批后,形成產業轉移的強勢發展,必將加快資源整合開發,同時促進城鎮化等各方面發展。”
全國兩會時 東方今報聚焦黃河金三角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東方今報推出《七省熱議中原經濟區》,全國人大代表劉會蓮接受東方今報和華商報采訪時說:“2010年全國兩會時,我曾和10名來自陜西、山西、河南的人大代表建議,希望國家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希望能借中原經濟區的東風,讓三省代表的心愿盡快變成現實。”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著名旅游景區皇城相府的“掌舵人”張家勝接受東方今報和山西晚報采訪時說,希望借中原經濟區東風,提議打造金三角旅游精品線路,叫響全國。
“黃河金三角” 歷經26年成長為國家級
豫陜晉黃河金三角地區是仰韶文化發源地。這個地帶的人民,經過眾多王朝的拉扯和“攪拌”,早就渾然一體了。而“唇亡齒寒”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省平陸縣和河南省三門峽陜縣,“秦晉之好”的故事則發生在山西和陜西。
1986年,山西運城市、陜西渭南市和河南三門峽市成立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但由于黃河金三角地跨三省,在合作的時候依然要受到行政區劃的限制,舊的經濟協作體一度中斷。 2007年,三市決定建“黃河金三角試驗區”。同年7月,臨汾市也加入。 2008年,四市先后召開了4次市長級聯席會議,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互相溝通、互相通報經濟發展情況的機制。2008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受委托起草了試驗區方案。2008年7月9日,三省人民政府聯合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關于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設立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請示函。這是全國唯一打破省際行政區劃的試驗區,也是唯一一個在欠發達地區建立的試驗區。 2009年,《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批復》提出,“支持中部地區與西部毗鄰地區開展合作,鼓勵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突破行政界限,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 2010年,國家發改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提出,“支持中部地區與西部毗鄰地區開展合作,指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編制區域合作規劃”。 2011年9月,在《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 今年2月6日,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發展改革委以晉發改地區字〔2012〕23號文件向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報了《關于設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請示》。 今年5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設立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