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的力量——焦裕祿精神在蘭考

                2012-04-25 16:00 來源:河南日報

                “焦桐”在蘭考縣如今已蔚然成林,形成了一個有著500多家相關企業、產值100多億元、解決4萬多人就業的“泡桐經濟”產業鏈。 侯永勝 攝

                焦裕祿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被人們傳承著,弘揚著,發展著。而“焦桐”也成為一座雄偉的豐碑,供世人瞻仰。 侯永勝 攝

                  豐碑的力量——焦裕祿精神在蘭考

                  這是一種引領希望的精神——共產黨員始終站在時代潮頭,不畏艱難,引領群眾謀幸福;

                  這是一種民心所向的精神——共產黨員牢牢根植于人民之中,踐行著黨的宗旨,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甘苦、共命運;

                  這是一種大膽探索的精神——共產黨員以百折不撓、敢于突破的勇氣和智慧,用偉大的實踐發展著這種精神。

                  1962年,飽受“三害”之苦的蘭考,全縣糧食畝產只有43斤。這時,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面對的是風沙、洪澇、鹽堿、饑餓,甚至死亡;然而,他帶給蘭考人民的是飽滿得閃閃發亮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

                  焦裕祿從未離去。

                  焦裕祿精神在蘭考,傳承著,弘揚著,發展著。

                  在物質上,焦裕祿給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在精神上,他更為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豐碑

                  來到蘭考,仿佛能聽到焦裕祿的呼吸。

                  陽春四月,蘭考到處都是成片的樹林,一個個村莊掩映其中,綠油油的麥地里長著一排排泡桐樹,粉紫的泡桐花開得正盛,花香撲鼻。

                  這是一處普通的鄉村田園風光,但又不普通。

                  村口、學校、街道,紀念園、塑像、碑刻,訴說著一位縣委書記的故事,訴說著一種代代傳承的精神。

                  其實,焦裕祿生前手植的那株“焦桐”,已是一座雄偉的豐碑。

                  如今,“焦桐”已經變成一片“焦林”,亭亭如蓋,她已不單單是遮風擋沙的“保護傘”,還成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焦裕祿當年治理風沙的“農桐間作”模式,在蘭考已經形成了一個有著500多家相關企業、產值100多億元、解決4萬多人就業的“泡桐經濟”產業鏈。

                  焦裕祿在蘭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崗位上,他卻把共產黨人的本色詮釋得淋漓盡致。

                  這種本色,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每一位蘭考黨員干部。

                  離蘭考縣城5公里,有一個雙楊樹村,因全村百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而成為當年焦裕祿命名的“四面紅旗”之一。

                  72歲的吳伯軍老人,在焦裕祿任縣委書記期間,是這個村最年輕的村干部,當時任團支部書記。

                  “我見過10多次焦書記。從說話和穿戴上,那樣子比老百姓還老百姓。”老人情不自禁地做著焦裕祿當年對大家講話時的手勢,不時用手擦著布滿皺紋的眼角。“他那個吃苦耐勞的勁頭,那種實干精神,那種對群眾的感情,都是實實在在的。”

                  焦裕祿逝世后的28年,吳伯軍幾乎任遍了所有的村干部職務,除了婦聯主任。“干什么都是干,只要是能像焦書記那樣為群眾干活!”

                  蘭考縣委書記魏治功說:“焦裕祿當年帶領大家栽泡桐、治風沙,也許沒想到會給蘭考人民留下一座‘綠色銀行’。也許更沒有想到,他給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

                  正是受到這樣的精神感召,1999年,已有百萬家產的吳青云,被鄉長請回老家雙楊樹村。此時的雙楊樹,7年換了8任村支書。

                  精于管理的吳青云,并不想接這個帶著“四面紅旗”光環,實際已是組織渙散、治安混亂、群眾貧困的落后村子的村支書。“正是焦裕祿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讓我回到了雙楊樹。”吳青云說。

                  “回來第三天,我家的屋子就被人點了。”這把讓愛人嚇得直哭的火,反而點燃了吳青云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的決心,“有事和群眾商量,和百姓永遠坐同一條板凳,百姓不會不認賬。”

                  吳青云的這個“村官”板凳,到今年已經坐了13年。街上的嫂子們早已經不叫他剛開始時的“領導”,而是直呼小時候的“二孬”。

                  上任一周,吳青云竟然說服了全村,一起修村里的道路。

                  修路第一天,10多個村民開出了自家的機動三輪車拉土,第二天30多輛,第三天60多輛。吳青云承諾,修路期間,大家免費到自家的加油站加油。這一免就是2萬元。

                  2002年,建起了村委活動室,吳青云又貼了10多萬元;2003年,全村建起了沼氣池,所用的沙子、水泥費用,群眾幾乎沒出,還是吳青云支付。

                  10多年,吳青云自己的錢少掙了,但是雙楊樹村先進的“帽子”一一又回來了:

                  2003年,雙楊樹村在蘭考率先進入柏油路時代;2005年,雙楊樹村黨支部被中組部評為“五好黨支部”。

                  集體致富,才是全村百姓安居樂業的根本。

                  2007年,吳天勝在雙楊樹村投資1100萬元,建起了一個材料廠,用工都是村上的。這樣下來,100多名雙楊樹村群眾在家門口開始掙錢。吳青云還想到了有錢的親戚朋友。

                  吳天勝是吳青云的侄子。資產過億的吳天勝,10多年前曾經跟著叔叔吳青云在外創業。2008年他又投資10多萬元,為雙楊樹村通上了高檔次的路燈。每年2萬多元的電費都由這個遠在北京的熱心人“支付”。

                  此后,雙楊樹村又出現了純凈水加工廠等10多個企業。雙楊樹村2011年躍居蘭考首富村。

                  吳青云體會最深的是:“你只要真正為百姓做一點點小事,他們就會記你好長好長時間。”

                  南馬莊,曾因一條河與焦裕祿結緣。

                  1963年夏,焦裕祿冒雨到三義寨南馬莊村探水情,看著圍住村子的洪水,當即決定,“在這里挖出一條河來”。第二年夏,沒有了洪水之患的南馬莊群眾自發兌錢兌物,在村頭修了一座焦裕祿的碑,村里群眾稱之為“焦裕祿牌子”。

                  “我是聽著長輩們講‘焦裕祿牌子’長大的,焦裕祿的精神境界正是我最為推崇和向往的。”40歲的村支書張硯斌說,“我在外有很好的職業,可村里卻面臨著發展困難。2000年,鄉里、村里都推薦我當村支部書記,我沒有猶豫。”

                  村里公糧收不上來,張硯斌自己墊;村里人心不齊,他就領著大伙到焦裕祿紀念園學習;村民發展意識不強,他就拉著大家到外地參觀。

                  2004年,張硯斌在南馬莊搞起了全省第一個農村合作社。其后5年,生態大米、快樂豬等南馬莊生態農產品開始走南闖北。

                  2006年夏,已經躍上發展新臺階的南馬莊村民,再一次把“焦裕祿牌子”修葺一新,張硯斌讓人鄭重地刻上了“揮淚繼承壯士志,誓將遺愿化宏圖”十四個大字。

                  “干再大的事業,也沒有給鄉親父老辦點實實在在的事有意義。”張硯斌說。

                  在蘭考,你可以隨時感受到焦裕祿精神的傳承,那就是,一個地方的發展,不能只留下飛速發展的數據,更應該為后人留下可以傳承的精神食糧。

                  形勢變了,創業的環境變了,焦裕祿精神中體現的踏踏實實、迎難而上的做事之風永遠不能改變

                  48年的時光,見證了蘭考人民的干事風格。

                  2009年3月,在上任后第一次全縣全體干部大會上,蘭考縣委書記魏治功幾乎連氣都不換:焦書記為我們謀劃的藍圖描繪得再好,不干,變不成現實;民心所盼,不可不干;機遇珍貴,不能不干;精神之源,必須先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干,一步一個腳印地干,干一件成一件;大干快干實干苦干拼命干!

                  聽會的人,怎么記錄也追不上他飛快的語速,只好回去傳達:魏書記說啦,干干干干干!

                  干,形勢所逼。

                  改革開放以來,蘭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2008年,蘭考人均GDP只有河南省人均GDP的一半。

                  魏治功和新一屆縣委班子成員在焦裕祿墓前發誓:一定要讓蘭考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

                  1962年,焦裕祿帶領120名技術人員實地研究治理“三害”,一年行程2500公里,這是干。

                  干的過程是:焦裕祿帶著大伙,為治理風沙,一頭扎進沙窩窩,舍生忘死,終于總結出“貼膏藥扎針”治理風沙的科學方法;

                  干的結果是:在肆虐了300多年的風沙地里,種活了100多萬棵梧桐樹苗。

                  新時期,怎么干?

                  讓沒有工業基礎的蘭考“強筋壯骨”,讓蘭考百姓生活快速實現富裕,這也是干。

                  干的過程是:蘭考干部出現兩個工作法,一個是“四五六”工作法,鄉鎮干部在單位住夠四天,所有干部干滿五天,無私奉獻星期六;另一個工作法是,全縣科級以上干部,全年一半時間做本職工作,另一半時間也是本職工作,就是招商。

                  干的結果是:2011年,蘭考縣實際利用縣外資金31.7億元,其中億元項目22個;蘭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億元,達到5.1億元,絕對值由2008年的全省108個縣(縣級市)排名第103位上升到第40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5億元,增長30.7%,增幅居全省10個直管縣第一位。

                  “過去,我們總認為外面的老板來掙我們的錢,現在才明白,搞好服務,人家發財,我們才能更快發展。”蘭考縣產業集聚區主任代鑫橋說。

                  于是,蘭考縣產業集聚區創造了“四再工作法”:再煩也要注意語言,再急也要帶著微笑,再累也得堅持,再苦也得干好。

                  因集聚區項目落地集中,造成原先規劃的電力容量跟不上。福建客商郭文順半夜給代鑫橋反映。代鑫橋連夜帶著工作人員現場查看,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向省電力公司反映增容問題。

                  一周以后,郭文順的企業如期開工;

                  半年后,在郭文順的聯系下,又有6位福建同鄉把企業、把資金、把希望放在了蘭考。其中包括投資60億元、生產電子產品觸摸屏的福建百昱光電公司。

                  魏治功認為,“新時期實現‘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目標,必須轉變領導方式,懂知識、懂服務,更要有廣闊的胸懷。”

                  焦裕祿紀念銅像,坐落在蘭考縣產業集聚區。“每天看到焦書記的塑像,我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頭,3年時間,一定要讓集聚區成為第二個蘭考縣城!”代鑫橋說。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是黨的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弘揚焦裕祿精神的最高目標

                  弘揚焦裕祿精神,發展蘭考經濟,向經濟大縣跨越,一直以來是蘭考人急欲破解的命題。

                  蘭考的發展,與當代河南、當代中國前進的節奏是那么的吻合:

                  20世紀60年代,蘭考解決了“三害”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蘭考解決了吃糧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蘭考開始解決錢的問題。

                  現在的蘭考,又有了新的描述:漫天風沙變為天藍地綠,不毛之地變為產糧大縣,農業為主變為工業支撐,外出逃荒變為鄰家就業。

                  “說一千道一萬,如果民生沒有改善,就等于沒有干出成效,就等于沒有繼承好、發展好焦裕祿精神。”蘭考縣長周臣良說。

                  財力強了,有了“底氣”的蘭考決策者,始終把民生改善作為服務蘭考群眾“最根本”的事兒。

                  2009年到2011年底,蘭考縣用于城市道路建設、改善城市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資金就達10多億元,城鄉道路、城鄉綠化、城鄉文化等一大批公益項目順利實施,城市功能和城市化能力得到極大改善和提升。

                  更多的民生改善,像春雨一樣滋潤著蘭考千家萬戶:

                  3年來,全縣有線電視由1萬戶發展到12萬戶,入戶率71%,居全省前列;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8%,全縣10多萬60歲以上老人從2011年開始每月領取60元的養老金,比全國提前10年實現了“老有所養”;

                  3年新農合累計補償資金2.3億元,農民醫療保障更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蘭考農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3年來,落實“兩免一補”資金2.3億元,受益學生36萬人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在蘭考,問不同級別、不同年齡段的干部同一個問題:焦裕祿最打動你們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幾乎不約而同,那就是他親民愛民,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

                  在蘭考投資的長垣商人趙利軍說,“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來蘭考一趟,這里城鄉到處涌動發展熱潮,紅火的建設場面,和諧的城鄉,注定這里會發生奇跡。”

                  壩頭鄉張莊村,是上世紀60年代蘭考最大風沙口的所在地,沙口寬度達4公里。路人行走艱難,自古就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1963年,焦裕祿帶領群眾,在此打響了向風沙奪糧的第一槍。而今,村支書文偉清自編了這樣一首詩:

                  吃穿不愁,白面饃,熱騰騰;拍黃瓜,熘洋蔥,上午面條鍋里蒸;晚上幾個菜,噴噴香甜都不賴;喝著酒,叨雞蛋,全家吃得真香甜;老婆抿嘴,孫女笑,奶奶高興直鼓掌;不忘焦書記,這都是共產黨給我們的洪福享!

                  蘭考火車站,一座普通的縣城車站。

                  正是這座普普通通的豫東小站,見證了蘭考人民為了生存的幾次進進出出:

                  1962年,焦裕祿來蘭考的第一天,在火車站看到逃荒的群眾直流淚;

                  上世紀90年代,知道了外出打工也能掙錢,蘭考百姓又一次坐上火車離開蘭考;

                  “我17年共介紹了2萬多名蘭考人外出打工。”作為在蘭考最早從事勞務輸出的游富田說,“因為我們這里企業快速發展,群眾都坐著火車又回來了。今年我就不再介紹勞務外出了。”

                  最近3年,蘭考各種企業吸納本地勞力突破7萬人。未來5年將全部消化本地剩余勞動力。

                  “民生改善了,蘭考一定能夠激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魏治功說。

                  如今,在蘭考城鄉,出行暢捷,就醫方便,就學容易,生活水平與質量都得以提升正在成為現實。

                  “當年焦書記帶領村民拉耬種麥,九泉之下的他看到如今蘭考發生如此巨大變化,該會多高興呀!”雙楊樹村村民姚留學說。這位65歲的農民,組建了蘭考第一支農民山地車運動隊。“我們和城里人一樣,也成了地地道道的‘驢’族。”

                  心里永遠裝著老百姓,一切發展為了老百姓。

                  蘭考,因焦裕祿精神而富有。

                責編:李婭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蝌蚪视频网站| 男男动漫全程肉无删减彩漫 |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鬼色|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日本在线观看一级高清片|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狠狠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99| **肉体一级毛片|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高清|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 14萝自慰专用网站| 国产麻豆91在线|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把腿抬起来就可以吃到扇贝了|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电影| 免费特级黄毛片|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欧美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全部免费a级毛片|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小说| 在线免费黄色网址|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视频图片|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播放77777|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有坂深雪初尝黑人在线观看|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看|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网址| 色8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