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套《語文》課本中對“南陽”的注釋截然不同
兩套教材對《陋室銘》、《出師表》中“南陽”的注釋截然不同
學者認為,“諸葛躬耕地”之爭尚無定論,教科書最好別摻和
□記者郭啟朝通訊員唐麗麗文圖
核心提示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這些句子國人都很熟悉,然而,湖北和河南的兩個中學生偶然發現,針對“南陽”的注釋,人教版教材與北師大版教材卻截然不同。教材差異的背后,仍是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有學者認為,教科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有別于一般傳播載體,在內容上應更嚴謹,不應卷入學術之爭,對沒有定論的爭議問題不應自己下結論,充當裁判。
【報料】
兩種教材的《陋室銘》注釋“打架”
“同樣一篇《陋室銘》,兩套教材的注釋截然不同,到底哪個對?”近日,在南陽市教初中語文的屈老師被學生拋出的“難題”難住了。
原來,在湖北讀初中的小張周末回到老家南陽,跟在南陽上學的小王交流學習時發現,小張學校教材中對《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注釋是:“南陽,郡名。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在鄧縣隆中,屬于南陽郡。”而小王所學教材則將“南陽”注釋為“今河南南陽”。
小張的課本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小王的教材則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語文。兩名同學面面相覷:“如果考試時出了這道題,我們可怎么答才好啊?!”于是找屈老師討教,屈老師一時也答不上來。
【調查】
《出師表》也是一個“南陽”兩種注釋
記者調查發現,這兩家出版社所出教科書中的《出師表》也存在同樣問題。
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中“南陽”一詞的解釋,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注為“南陽,郡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東漢時屬于南陽郡”,而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注為“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南陽市諸葛亮研究會一位人士告訴記者,2001年10月,人教社將《出師表》編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語文課本時,將“南陽”注釋為“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曾引發南陽人不滿和抗議,人教社后將注釋改為:“南陽,地名,諸葛亮隱居地隆中當時屬南陽郡”。對于明顯傾向“襄陽說”的這一解釋,南陽人依然不滿意。
“人教社突然又將《陋室銘》中的‘南陽’變到了古隆中,讓南陽人始料不及。”他說。
【回應】
“沒必要考慮其他出版社如何注釋”
北師大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初中教科書責任編輯張照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尚無統一機構對教科書進行審核,出版社按各自依據注釋。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實現教科書多元化,避免一家觀點獨行。張照強調:“沒有一統天下的觀點,也沒有必要按照一個標準進行注釋。”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責任編輯賀敏受訪時稱:“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教科書注釋以古地名為依據。這個注釋是我們組織專家研討之后確定的。只要人教社出版的教科書注釋一致就沒有問題,沒有必要考慮其他出版社如何注釋。”
【觀點】
教科書須嚴謹,莫給學術之爭當裁判
教材差異的背后,仍是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但對教材的頻頻“介入”,一些學者持有不同意見。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閔大紅認為,教科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有別于一般的大眾傳播載體,其在內容上也應該更嚴謹,更科學。特別是中小學的教科書,按理應該是國家統一制作,內容經過審定。對于學術之爭,教科書在表述時應該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學界仍無定論的爭議問題,教科書是不能隨便自己下結論的。出版社和教科書的編者應該嚴謹,不能為了市場利益介入爭論。
《河南大辭典》常務執行主編石小生受訪時表示:“對沒有結論的爭議問題,搞史學的處理辦法是要么兩說兼收,要么就不要注釋。歷史上沒有人在‘躬耕南陽’一詞上做過注,包括陳壽的《三國志》。到目前為止,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畢竟還是一個沒有定論的爭議問題,教科書不能自己下結論,當裁判。不同的教科書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樣會給學生,給后代的知識啟蒙傳達一個不正確的概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