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學校大門口的師生,向過往學生鞠躬問好。
“現在孩子一回到家,首先向我們問安。就是走到大街上,見到老師也彎腰行鞠躬禮。”昨日上午,漯河市第15中學的幾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孩子的學習態度也變化很大,他們感覺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是不忠不孝。”
3年前,由郊區學校升格為市直中學的15中,是漯河教育界的“名校”:學生“出口成臟”,經常打架斗毆;教師也覺得和其他中學相比,有點灰頭土臉。現在,該校的文明禮儀教育,成為全市各校的典范。這一巨變,源自“另類”校長王鄭生的“別樣”教育。
師生相遇 鞠躬問好
【目擊】
“同學們早上好!”“老師早上好!”昨日上午11時50分,放學鈴聲響起,記者在15中校門口看到:16名老師和學生,分兩排站立,每當有師生途經此處時,便不厭其煩地90度鞠躬問好,而受禮后的師生,也會鞠躬還禮。
“我們每天都有16名師生,用中國傳統的鞠躬方式,在大門口歡迎師生,早、午、晚風雨無阻。”王鄭生告訴記者,這一踐行《弟子規》的禮儀,自他任校長3年多來一直在堅持。不僅是在校門口,就是師生相見,也相互鞠躬問好,老師每天上課前,還要撫摸每名學生以示親昵。
“學生多、老師少,這樣輪流鞠躬問好,老師值班的次數比學生多得多。”該校副校長張鳳坤告訴記者,“很多學生反映,看到老師給他們鞠躬,都有種被尊重的感覺,不自覺地也彎腰還禮。時間一長,這些學生就變得有禮貌、講文明了。”
師生關系 曾很生疏
【背景】
“3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爛攤子。”趙娟老師告訴記者,15中的生源,大都來自于附近郊區農村小學,多為不被其他市直中學錄取的成績、素質較差的孩子。過去學生碰見老師,不是遠遠躲離,就是昂首挺胸視而不見,師生之間的關系很生疏。
“學生在外惹了事,一問哪兒的,都說是‘15中的’。”張小偉老師告訴記者,以前很多住校生為打破大門封鎖,就把床單當繩子從窗口扔下,然后攀著床單溜到校外。“出口成臟、打架斗毆的現象經常發生,社會上也流傳很多編排15中的段子。”
“我2008年來到15中后,發現這里對學生的管理,沒有什么規律和方法可循。”曾任過師范附小、市實驗小學和漯河小學校長的王鄭生,有著32年的從教經歷。一到15中任校長,王鄭生就發現老師只會一味教課,而且傳授得還不到位;學生不尊重老師、在家里跟家長對著干的問題很多。“學生自私、狹隘、偏執、不懂禮貌等現象,3年前尤為突出。”王鄭生說。
集會呼口號 常誦《弟子規》
【措施】
“怎么改變?我首先把校訓定格為‘忠孝’:學生好好學習,就是對家長孝順;老師好好教書育人,就是對國家教育事業的忠誠。”王鄭生說,他又敲定了師生們每天必須多次呼號:“時不我待,再接再厲”、“感謝父母,給予生命”、“感謝老師,賜予慧命”、“感謝學校,優美環境”。
“一本《弟子規》,雖然只有360句1080個字,但它卻提出了在面對113件事情上,如何盡本分、保身心、全人格、推人己、善交友、勉學文。”王鄭生說,“如果堅持把《弟子規》讀好了,學生肯定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學校肯定會因為學生的改變而改變。”王鄭生說,因此,他選定《弟子規》,作為師生們每天必須反復誦讀的內容。
“邁出這一步很艱難。”王鄭生說,剛開始師生們都不理解、不支持,于是他首先帶著學校所有中層以上領導,四處去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研討會。“進場和離場時,幾百人90度鞠躬歡迎和歡送,讓大家深受感動。”王鄭生說,學習回來后,反對聲消失了。“除每天上學、放學向學生鞠躬問好外,我們還開展了師生同背《弟子規》、國旗下釋解《弟子規》、會議前齊誦《弟子規》、經常舉行中華傳統文化演講會等活動。”副校長張瑞華說。
王鄭生強制規定,每班每周必須有一節閱讀課。他還專門在學校創建了閱覽室,規定每周都要購買50套新書。“除學生必須經常讀新書外,我還要求每個老師每月必須讀幾本書,師生們還要寫讀書筆記,學校定期檢查。”王鄭生說,“我經常給學生家長講:只要孩子要書,多少錢都得買。”
文明禮儀 蔚然成風
【效果】
“現在,師生們非常注重文明禮儀,遇到誰都主動問好并深施鞠躬禮。”教師陳秋霞告訴記者,學生中原有的隨地吐痰、說臟話粗話、吸煙、打架罵人、亂丟垃圾等等諸多不文明現象不見了,學生知道感恩了,知道孝親尊重他人了,知道愛護校園環境了,同時也知道努力學習了。
“通過經典誦讀,改變了我的性格。”去年從15中畢業的孟聰同學告訴記者,她是獨生女,以前不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在同學中的人緣也不好。“由于學校經常開展經典誦讀,特別是每周必須參加在國旗下的演講活動,我的性格逐漸開朗了起來,朋友多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說起自己的變化,孟聰滔滔不絕,絲毫看不出以前她是個性格內向的人。
一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自從學校開展《弟子規》誦讀活動以來,孩子理解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和“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道理,知道孝敬父母和干家務活了,說話文明了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變化,已改變了外界對15中的印象。據了解,僅今年就先后有30多位學生,從外校中途轉到15中就讀。
別樣教育 褒貶不一
【聲音】
“把那么大的精力和時間,用在經典誦讀和禮儀施教上,那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呢?”采訪中,一些人對該校的這種做法表示質疑。在15中附近上班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都會看到十幾名師生站在門口給學生鞠躬,搞得很多好奇者圍在校門口看熱鬧。“學校就是上課學習,根本沒有必要搞這些‘花架子’,感覺有點作秀。”
“一聽說老師給學生鞠躬,他們都當笑話看了。”該校老師胡淑敏說,她的一些朋友聽說這事后都笑話他們學校“不好好教書,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根本沒用”。當初面對眾多朋友的質疑,她也是七上八下,心里存疑。“但從3年多來實施的效果來看,這種做法非常好。”胡淑敏說。
“學校不要只看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15中的做法,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生,而是一個家庭。”一些市民贊道,這種做法能夠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為其終身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