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縣小麥機收率達95%以上。
今年“三夏”期間,全省共組織各類農業機械410余萬臺(套)投入生產,共完成小麥收獲面積8000多萬畝,其中,機收面積7880萬畝。小麥秸稈粉碎還田、秸稈打捆收集、玉米鐵茬滅茬播種等綜合機械化技術大面積應用,為小麥顆粒歸倉和秋作物及時播種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的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農機補貼政策暖民心
9月10日,孟州市城伯鎮趙莊村一座院內不斷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音,記者走進院內,原來是農民張合新正在檢修“三秋”機械。
62歲的張合新說:“國家開始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后,我于2007年購買了家里的第一臺農業機械——小麥玉米兩用機,記得當時該機的價格是12萬多元,我只出了8萬多元就買回來了。用收割機作業真是快,1畝地小麥只需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了。如今,我除了自己收割方便,還用收割機幫助其他村民收割,順便也掙點外快。這幾年,我不僅還清了借款,又陸陸續續的添置了拖拉機、大型玉米收獲機以及犁、耙、播種機等配套農具。”
“現在,我們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不愁吃不愁穿,真是沾了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光了!”說起今天的生活,張合新滿心歡喜。
種糧全程機械化不是夢
“我家原來種20多畝地,小麥全部收割完需要半個多月,現在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種了260畝,只用兩天就收割完了,這是因為耕、種、收全程實現了機械化。”9月11日,滑縣白道口鎮黃村種糧大戶于同勤高興地對記者說。
老于回憶說,20多年前,一到麥收他就發愁,要先用鐮刀割,再用車拉到晾曬場上晾曬,等晾曬干后,再用石碾脫粒,前前后后算下來,20畝地需要半個多月時間,麥收完了就得脫層皮。現在,從麥收到播種玉米,4天便輕輕松松完成了。
于同勤說:“要想增產增收,光靠人力不行,必須實行機械耕作。”他先后投入10多萬元,購置了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帶耕犁的拖拉機、玉米和小麥播種機等農業機械。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20%以上
目前,我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迅猛,截至2012年,全省農機合作社已發展到4870個,全省農機合作社資產總額達到93億元,擁有農機具27.75萬臺(套)。
省農機局局長張開倫說:“2004年以來,全省累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0億元,加快了農業機械化進程。目前,全省農機擁有量占全國的1/9,農機固定資產總值達到738億元,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20%以上,對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鏈接
目前,我省大中型拖拉機增長迅猛,80~100大馬力拖拉機成為主要機型。大中型拖拉機已發展到33.8萬臺,小麥、玉米等各類收獲機械達到17.7萬臺,農業機械真正把農民從高強度的勞作中解脫出來,全省農業生產方式已進入了機械化為主的新時代。
(記者楊遠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