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互助社的幫助,俺家的日子肯定很難過,遠沒有現在紅火。”4月10日,葉縣常村鎮艾小莊村村民艾發祥談起該村互助社就非常激動。幾年前,艾發祥生病癱瘓在床,為治病家里一貧如洗。2011年他家加入該村互助社后,從互助社貸出5000元錢買了十幾只羊發展養殖業。如今,他家養羊規模逐漸擴大,去年僅養羊一項就收入2萬多元。
在葉縣,像艾發祥這樣參加互助社的農戶已達1.18萬戶,他們都在互助式扶貧的道路上逐漸擺脫貧困,發家致富。
自2006年葉縣被確定為全國村級互助資金扶貧試點縣以來,該縣充分運用上級下發的“種子資金”,探索出村級互助資金扶貧模式,使扶貧資金和扶貧規模逐步擴大,農民的參與熱情逐年提高,真正達到了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并且保持了“互助式”扶貧的良好運轉態勢。而今,在葉縣廣大農村,扶貧資金互助社已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推動貧困村形成主導產業的主要力量。
6年來,該縣先后有70個行政村建立了資金互助社,國家對每個互助社投放10萬~30萬元的“種子資金”,累計投入“種子資金”達1280萬元。各個互助社采取自主管理,入社社員可自由從種子資金中貸出1000~5000元不等的資金從事養殖、種植等致富項目,社員需要定期還貸,并支付微薄的占用費,以實現良性循環,滾動發展。
由于這種借貸方式自由、方便,深受廣大貧困群眾歡迎,他們踴躍入社,爭相發展致富項目。用老百姓的話說:扶貧資金互助社的占用費低,手續好辦,既不抵押物品,又不用找國家正式公職人員擔保,一窮二白的貧困群眾照樣能貸到款,像自家開的“銀行”一樣。據統計,截至去年底,該縣70個互助社入社農戶達到1.18萬戶,借款農戶7579戶(不包括重復借款),累計發放借款22131筆,總額達5409.08萬元。
互助資金扶貧項目的實施,解決了部分農民的生產融資難題,激發了貧困農民創業脫貧致富的熱情,目前,全縣有30多個實施互助金項目的貧困村形成了主導產業。據了解,該縣常村鎮西劉莊村羊存欄數從當初的300只發展到如今的2600多只。辛店鎮桐樹莊、劉文祥村,常村鎮柴巴村、羅圈灣村,夏李鄉墳溝村、油坊頭村分別建成了千畝林果基地。保安鎮余康村建成了水產養殖基地,田莊鄉大張村、尤寮村建成了無公害蔬菜基地。貧困社員通過資金扶持,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記者丁需學通訊員屈小昆常麗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