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處處涌春潮。春節剛過,商水縣化河鄉集市上的十幾家農資門市部就早早開門營業了,前來購買農資的農民絡繹不絕。化河莊稼醫院經理姚心洪說:“我在這里從事農資經營十幾年了,今年玉米、瓜菜良種和農膜、化肥的銷售勢頭好于往年,農民搶購農資的熱情非常高。”南馬、大柴兩村是該鄉優質甘蔗、瓜糧套種示范基地。
農民馬三華告訴記者,去年他通過土地托管種了5畝西瓜、6畝甘蔗,喜獲豐收,效益比傳統麥豆種植增加3倍以上。“遇到好政策,我覺得當農民照樣可以過上小康生活。所以,今年我早早地購買良種、農膜、化肥,為的是再賺一把,提前邁入小康社會!”據了解,春節過后,提前購買種子等生產物資的農民比去年多了近40%。
近年來,網絡也已成了化河鄉農民創業的好幫手。對于去哪打工、養豬業走向如何、國家對發展農業有什么新政策等問題,只需輕點鼠標,各種疑惑便解開了。任莊村村民高玉東家拖拉機、播種機、水泵等農機具一應俱全,農閑時他去高速路工地務工,農忙時回家耕地。他還想承包500畝土地,成為職業農民。從網上了解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相關政策后,他決定再買一臺聯合收割機,建設家庭農莊,成為職業農民。目前,他正在與農戶洽談土地流轉相關事宜。
化河鄉境內有一條古漕河,水域及灘涂面積800多畝。上世紀70年代興修水利,開挖溝渠,古漕河流域水系遭到破壞成了死河,長年荒廢。去年,化河村村民史德強在化河段承包了一部分河灘地,開挖成魚塘養魚,塘埂上栽植楊樹,除了養魚收入外,500多棵楊樹也成了他的“綠色銀行”。在他的影響帶動下,春節過后,一些農戶也聯合起來,共同籌資投勞,開挖池塘養魚、種藕、植樹。一位50多歲的老漢高興地說:“到秋后,這兒會變得魚兒肥、蓮藕白,楊樹長到一把粗,廢灘涂變成了聚寶盆。”(本報記者巴富強通訊員張長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