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產業集聚區走出新路子
這里乃上古名都,戰國就有其名,秦漢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傳說和金戈鐵馬的風云。這里是全省唯一的同時劃入中原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和“大京九”協作區三大經濟區的城市。
濮陽,這塊中原沃土也曾積弱,經濟不展,但始終承人文靈氣,邁出時代步伐。近年來,濮陽順應我省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之時勢,轉變思路、轉變方式、轉變作風,“轉”出一條前景輝煌的產業集聚區新出路,“轉”成中原經濟區的新標桿。
“成長制約”逼出新思路
安靜、干凈,工人有序地切割或搬運家具的零部件,沒有粉塵和喧囂,這就是濮陽市清豐縣產業集聚區南方家私廠給采訪組留下的印象。這里有我省最大的無塵生產車間,總投資8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產家具32萬套,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
如今的家具產業幾乎占了清豐的半壁江山,而四年前可不是這樣。那時,這里有上千家家具企業,但布局分散,產品檔次低;老板幾乎都是能工巧匠,管理者卻是門外漢,導致生產成本高;農業大而不強,工業落后……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面臨眾多“成長制約”,禁錮著清豐的經濟發展。
2009年,清豐縣產業集聚區率先成立。產業集聚區不是簡單的項目集中,而是要實現生產力空間布局上的優化,通過“集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濮陽市通過運用新思路,調整規劃拓展新空間,夯實基礎提升承載力,抓重點項目催生大產業,促使清豐等8個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
特色集聚打造新方法
走進濮東產業集聚區,石油機械制造園區、綜合服務區、高新科技園區和商貿物流園區四大板塊之間有機銜接、功能互補,形成了競相發展格局。該產業集聚區內所上項目“個頭”較大,22個億元以上項目共投資73億元。
2009年以來,濮陽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來抓。在2009年“產業集聚區建設起步年”、2010年“產業集聚區建設加速年”的基礎上,2011年濮陽又提出全面實施“產業集聚區建設提升年”活動。經過3年多的規劃建設,2012年,濮陽的產業集聚區已從初期的打基礎、引項目、拉框架發展到了擴規模、增效益、提水平的新階段。
每年都有新目標,每年都有新方法。2011年,濮陽市在產業集聚區建設方面大力實施“1234”提升工程,“1”是夯實設施平臺這一基礎,“2”是破解資金、土地兩大瓶頸,“3”是狠抓“區內園”建設、行業龍頭引進、項目落地三項重點工作,“4”是實現綜合承載能力、要素保障能力、集聚發展能力和管理服務能力四大提升。實際上就是打造小而全、專而精、做龍頭、當品牌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品牌效應源于新作風
2012年,濮東產業集聚區躋身“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且位居前列;中國最大家具產業集群成都行業前四強已經落戶清豐縣,雙虎家私、全友家私等大項目即將入駐。如今,濮陽已分別形成以光電子產業、家具制造產業、精細化工產業、食品加工、羽絨及服裝加工等8大省定產業集聚區,總規劃面積118.51平方公里。
從一度位次落后的濮東產業集聚區以及曾經各自為營的清豐家具產業,到整個濮陽產業集聚區發展勢頭強勁,何以如此?“堅持實干在先,創新在先,發展在先。”濮東產業集聚區負責同志如是說。
轉變發展方式必須轉變工作作風。濮陽市委、市政府將產業集聚區建設納入縣級領導班子綜合考評和政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實行“月例會、季觀摩、年評比”工作制度,轉變作風,實抓重干,以誠招商,進一步保障了產業集聚區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良好的工作作風帶來了良好的品牌效應。良好的工作作風吸引更多品牌項目入駐。良性循環下,濮陽產業集聚區后勁足,潛力大,集群發展已成氣候,品牌生產漸入佳境,正加緊趕超跨越,駛入經濟建設快車道。
(本報特派記者 馮興閣 曾碧娟 王笑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