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新年新計劃、開辟增收路成為農戶熱談的話題。1月6日、7日,記者采訪了兩位種植、養殖農戶,聽他們談新年新計劃。
蔣乾正:開辟“增收路”
1月6日下午,記者在距寶豐縣肖旗鄉南3公里的路邊,看到田間搭好的架子上,掛著一排排紅薯粉條,10多位農婦正在收、晾粉條。“這粉條20元1公斤還這么多人買,蔣師傅發財了。”三五成群的選購者笑著說。經詢問,記者找到了50歲的蔣乾正。
蔣乾正告訴記者,5年前,他在肖旗鄉流轉土地400畝,由“內退”職工轉變成種植農戶,幾年下來,有了近百萬元的資產。蔣乾正今年種了50畝春紅薯,又從汝州購進1.5萬公斤紅薯,用純紅薯粉制成的粉條很受歡迎。近20天來,日均銷售1000多公斤,1公斤20元的價格仍供不應求。
“今年我準備調整種植結構,再上個新項目,開辟新的增收路。”蔣乾正說。
房艷嬌:擴大養雞規模
1月7日上午,室外天氣雖寒冷,但記者走進寶豐縣姜灣社區南頭的一家養殖場里時,主人房艷嬌與丈夫邊收雞蛋邊聊得熱火朝天,商議著新年增收新計劃。
“我家養雞十多年了,在優惠政策扶持下,從300只雞開始發展到現在1萬多只,日子越過越有滋味。”采訪中,49歲的房艷嬌告訴記者,十年前,她在姜灣社區干部的幫助下,利用空閑地搞起蛋雞養殖,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房艷嬌的丈夫陳耀軍說,如今,他家萬只雞的產蛋量,可供大小8家超市銷售。夫妻倆打算在新的一年里,繼續擴大規模,走好增收路。(本報記者 丁需學 通訊員 張蘇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