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近年來,我省各縣市在黨的惠民政策引領下,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上走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路子。其中許多縣市瞄準特色做文章,成規模、增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全省各地涌現出不少“蔬菜大縣”、“產糧大縣”、“水果大縣”、“煙葉大縣”、“花卉大縣”、“養殖大縣”等經濟發展獨具特色的縣市。從今天開始,本報記者將帶您走進這些地方,去看看這些“第一縣(市)”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樣的經驗可供借鑒?
舉世矚目的黨的十八大閉幕后,記者走進河南糧食生產第一縣滑縣,真切地感受到黨的十八大精神已融入滑縣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
滑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美譽,是全國最大的小麥生產縣,常年種植糧食面積260萬畝以上,總產130余萬噸,連續20年保持河南省糧食生產第一縣。
倉廩實,民心安。有這樣一組數據:滑縣一年生產的糧食,夠全國人民吃一個星期,夠河南人民吃兩個月,夠安陽人民吃三年。如果滑縣糧食安全生產出了問題,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糧食是基礎性戰略資源。面對有限的耕地,如何保證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滑縣堅持向科技要效益,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農、良策“五輪驅動”,全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0%和85%,其中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優質專用率達到100%。今年滑縣夏糧總產83.8萬噸,秋糧總產預計60.15萬噸,均創歷史新高。
正當滑縣努力建設全國、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的關鍵時刻,黨的十八大帶來了福音: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沐浴著黨的十八大春風,滑縣人對糧食安全生產有了更深的理解。
“俺聽了黨的十八大報告,感受最深的是中央更注重為人民群眾謀福祉,更關注農業、農民了,有了黨的好政策,以后種糧更有信心了。”滑縣白道口鎮黃村49歲的農民黨
員于同勤,經營著280畝耕地,靠種植糧食每年收入40多萬元,他說出了廣大農民的心里話。
“黨的十八大報告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堅決按照‘舉糧食安全旗、打高產創建牌、走現代農業路、圓農業強縣夢’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糧食生產科技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鞏固全國小麥第一縣、河南省糧食生產第一縣的地位不動搖。”滑縣農業局局長高海文告訴記者。
——傾力打造了155萬畝高產穩產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將白馬坡、衛南坡26.5萬畝高標準糧田建設成為全省最大的成方連片高產創建示范區。
——依托滑豐種業,加快15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來謀劃和發展農業,加快培育面品、肉品、果蔬、油脂“四大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規劃建設209個新型農村社區,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讓農民失地不失權、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業,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這一個個目標、一項項措施,正轉化為滑縣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實際行動,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樂章中跳動的最強音。
安陽市委常委、滑縣縣委書記李若鵬說:“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力爭到2020年滑縣糧食生產達到31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作出貢獻。”這是滑縣縣委、縣政府的政治使命,也是滑縣人民的莊嚴承諾。(記者秦名芳通訊員肖文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