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一鳥瞰圖方案二鳥瞰圖
近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信息中心獲悉,作為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保護展示項目重要標志性工程之一的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于明年正式開建。
歷史悠久,故宮午門由它演變而來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整個宮城的正南門,它南與皇城正門端門、郭城正門定鼎門,北與明堂、玄武門及龍光門等構成整個隋唐洛陽城的南北軸線,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
15日,記者來到位于中州中路與定鼎路交叉口以南的應天門遺址現場,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雖歷經千年風雨,應天門東西兩闕巨大的夯土臺基保存較好處依然有4米高。為真實再現其歷史風貌,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先后多次對其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大體搞清了應天門的基本形制和布局:一門三道過梁式建筑結構,是一組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向外伸出闕樓,其間以廊廡連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
據介紹,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在隋代稱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后諱,改為應天門,后改稱五鳳樓。此后歷經五代、北宋皆稱五鳳樓。應天門是當時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相傳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
出土遺物中的建筑構件,有唐代的蓮花紋瓦當、筒瓦、專門用于砌城墻的斜面長方形磚以及鋪地用的大型蓮花紋方磚,宋代建筑構件有獸面瓦當等,制作規整,大氣,具有明顯皇家風范。
作為宮城的正門,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的象征,對后代都城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北宋汴梁宮城的宣德樓、元大都的崇天門、明清北京城的午門等,都是由應天門的形制演變而來。
氣勢恢宏,再現盛唐時期應天門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方案,根據《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規劃》的相關內容,結合宮城區整體保護展示和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需要而設計,確保應天門、天堂、明堂所在宮城區展示設計的整體性和景觀風貌的協調性,目前有兩個設計方案。
方案一基于遺址原狀研究,最大限度保持建筑造型比例、尺度、色彩與歷史建筑的統一,在保證遺址本體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抬高建筑基礎的形式,內部采用大跨度鋼結構體系,避免建筑基礎對遺址造成影響。作為定鼎門、天堂、明堂中軸線上重要的節點,在有效保護遺址的同時,使歷史城市空間得以重塑。
方案二同樣基于遺址原狀研究,但相較方案一“抬高基礎”的形式,它采用了建筑整體擴大1.2 倍的方式, 保證遺址本體的絕對安全,內部依舊采用大跨度結構,建筑造型在比例、色彩、構造等方面與歷史建筑一致。
兩個方案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充分參考了隋唐時期的壁畫、唐代建筑實物及相關歷史文獻,以期再現盛唐時期應天門的恢宏氣勢。目前,設計方案已上報國家文物局。
鏈接
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保護展示項目是洛陽市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十大重點工程之一,“一區”即宮城核心區,這里是武則天曾經辦公生活的場所,包括唐天堂遺址、唐明堂遺址等;“一軸”即中軸線,包括定鼎門、天街、天津橋、天樞、端門、龍光門等標志性建筑遺址。目前,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建成開放;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基本完工。 (記者 段偉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