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縣代縣長馬明超向記者講述了淮陽農業開發是怎樣破題,積極走上現代化農業道路。
“我們立足現實,調整思路,轉變觀念,以農開項目為依托,以國家惠農政策為支撐,匯攏涉農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糧食產量。”馬縣長一上來開宗明義,向記者報了喜訊,“2011年,小麥單產500.5公斤,糧食總產17.6億斤。2012年,小麥單產524公斤,糧食總產突破20億斤。我縣糧食連年豐收,實現歷史性的‘九連增’。”
“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增效,注重開發效益始終是我們工作所遵循的宗旨。”馬縣長說,他們在建設高標準糧田過程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項效益統籌協調起來,注重農業綜合開發的科學發展。
馬縣長說:“工程建設只是開發的第一步,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才是開發的最終目的。我們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還在項目區實施測土配方、科技支撐、高產攻關等跟進措施,充分挖掘糧食增產的潛力。目前,在我們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畝增糧食530斤,畝增種植業產值600元以上,農民人均增收600元左右。形勢非常喜人,經濟效益逐漸顯現。”
“我們打造的項目區,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區,也是一個生活區,這是凸顯一個社會效益。”馬縣長說,項目建設不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而且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建成后的項目區,成為群眾鍛煉身體、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談到生態效益,馬縣長說,通過合理耕作、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秸稈還田、植樹造林等措施,改善了田間生態環境,實現了節本增效,平衡了自然生態,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變。
“另外,投資能否持續,管護怎樣管理才能到位,會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的質量和進度。”馬縣長重點強調。
“首先要拓寬投資渠道,這就破解了資金缺口難題。”馬縣長介紹,為解決項目資金不足的問題,縣政府牽頭整合涉農項目,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將涉農資金捆綁用于項目區建設。
“至于破解工程管護難題,我們采取了建管并重的措施。”馬縣長說。
我們不難看出,淮陽的農業綜合開發是樹立大開發的理念,打破傳統習慣,突破行政、地域界限。馬縣長說,2012年淮陽將打造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項目區設計從入口到出口,50公里主干道貫穿一線,一萬畝形成一個四方環路,方田相間,環環相通,規模浩大,開發效果顯著。 (記者 張生平 通訊員 田靜 孟韶華 周聞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