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高度。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若是在金秋時節走進洛寧縣,到處碩果累累,果香四溢。瞧!色、香、味俱佳的紅富士蘋果,抗衰養顏的SOD功能蘋果,金黃香甜的金帥蘋果,造型獨特的藝術蘋果……
“目前,全縣以蘋果、梨為主的特色水果種植面積已達23.5萬畝,年總產量2.6億公斤,年產值6億元,特色水果種植已成為洛寧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在洛寧縣上戈鎮優質蘋果生產基地,該縣副縣長張建生滿臉喜悅地告訴記者。
這僅僅是洛寧縣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
生命的綠色寫在山川大地,生態林業建設的成果擺在農村大地上,豐收的喜悅寫在了農民的臉上。如今的洛寧,綠水青山,植被茂密,果園遍布,森林覆蓋率達60%,林業經濟占農民全年人均收入的40%,生態林業建設讓該縣的山更綠,水更清,群眾生活更富裕。
遠見卓識孕育生態立縣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地貌總體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屬典型的山區林業大縣,被譽為綠竹之鄉、沙蘭楊之鄉和中原水果之鄉。
曾幾何時,洛寧縣一直徘徊在我省經濟發展的末尾,經濟徘徊不前,舉步維艱。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多年來,勤勞樸實的洛寧人民一直在苦苦探索與追求,福民強縣成為洛寧干部群眾的迫切愿望。
有人說,洛寧的優勢在山。洛寧的山,藏金埋銀,礦藏豐富,有色金屬采、選、冶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有人說,洛寧的優勢在水。洛河之水,流經洛寧68公里,以水能、生物質能發電為引領的綠色能源產業成為一大亮點。
有人說,洛寧的優勢在農。洛寧的土,養育出的“上戈”蘋果、“崤山”煙葉、速生楊、畜產品等馳名全國,特色現代農業初具規模。
也有人說,洛寧的優勢在文化。洛寧長水,“洛書”出處,是河洛文化的根源之一。
“良好的生態是洛寧最大的特色、后勁和潛力!”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毛萬春高瞻遠矚,為洛寧的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調。
“生態是洛寧最大的優勢和潛力所在,是洛寧萬世不竭的寶貴財富,是助推洛寧發展的第一動力。”洛寧縣委書記孫君奎的話擲地有聲,“我們沒法跟其他發達縣(市)比財政收入,但我們可以比青山綠水,比森林覆蓋率,比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領導的遠見卓識,確立了洛寧縣“生態立縣、產業興縣、開放強縣、特色福民”的發展戰略。
“生態立縣”放在了首位,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吹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號角。
林業是生態之基,綠色是生態之母。因此,搞好植樹造林,搞好綠化,是林業的生存之源,是洛寧縣走生態立縣之路的基石。洛寧縣長張獻宇說:“要通過大手筆造林綠化,使洛寧無山不綠、有水皆清,森林覆蓋率更高,努力打造林業生態強縣。”
于是,一個現代林業建設的規劃出爐:將重點建設“三帶、兩區、兩點、一園、一網絡”,構筑點、線、面相結合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三帶”即生態經濟林帶、生態旅游林帶、深山封育林帶;“兩區”即川澗溝壑楊樹區、淺山丘陵刺槐區;“兩點”即縣城綠化美化、村鎮綠化美化;“一園”即城郊木材精深加工產業園;“一網絡”即生態廊道網絡。
規劃也具體進行了量化,要完成“六個十工程”:一是荒山荒地造林和灌木林改培10萬畝;二是封山育林10萬畝;三是核桃經濟林10萬畝(其中新造6萬畝、改培4萬畝);四是用材林及工業原料林10萬畝;五是全縣規模木材加工企業達到10家以上;六是全縣木材加工企業年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大膽探索打開全新局面
林業生態巨變不是哪一個部門或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當地全民搞綠化、全社會辦林業的結果使然。成敗的關鍵歸結到一點,就是人,調動廣大干部和農民造林的積極性和熱情。
——推行林權改革。從2009年開始,洛寧縣林改便開始全面鋪開。目前,已經圓滿完成了省下達的145.92萬畝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各項指標均達到省定標準,并順利通過省政府檢查驗收。在此基礎上,該縣積極開展配套改革,創建林權管理服務平臺,成立“洛寧縣林業產權管理中心”,成立了8個鄉鎮林業工作中心站。
——構建管護格局。洛寧縣采取“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辦法,由縣直單位和重點企業采取認捐認建認養綠地形式,對縣域內主次干道、河濱區域、生態公園進行生態林、景觀竹林、園林小品建設。洛寧縣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是洛陽歷史上的后花園,境內茂林修竹,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古樹名木眾多,境內遍布鄉村的“古銀杏”、“劉秀柏”、“千年槐”等眾多古樹名木樹齡最長的已達2500年。為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樹木,洛寧不但為這些古樹名木普查建檔,還通過衛星定位,確定了它們各自的精確坐標,并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認養古樹名木活動。目前,全縣古樹名木認養單位和個人已達135個,共認養古樹名木126棵。如今,洛寧保護古樹名木的“洛寧模式”,已被全省綠委辦推廣。
——發展農家樂園。洛寧縣按照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思路,圍繞生態調結構、抓流轉,積極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特色旅游,著力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蓮花寨農業觀光園位于洛寧縣城郊鄉余糧、崖地兩個村的北坡丘陵區,是一個以核桃種質資源保護、核桃科研和加工為基礎,集林果經濟、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觀光園,也是洛寧縣2012年規劃建設的46個農業生態
觀光園之一,總面積達5200余畝,計劃總投資1.2億元。目前,蓮花寨農業觀光園內栽植了36個品種的優良核桃共12萬株,栽植31個品種的特色果樹共2萬株,栽植景觀樹木4萬余株,種植林下藥材3000余畝。近期,蓮花寨農業觀光園將實施二期工程,用3到5年打造成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核桃基因庫、全國知名的核桃科研開發基地、全省現代林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示范園區。
——采伐分類管理。洛寧縣是我省僅有的兩個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縣之一。2009年全國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啟動之后,該縣對生態公益林嚴格保護;天然林禁止商品性采伐;用材林靈活處置,淺山丘陵區的刺槐合理控制采伐,川澗區的楊樹等速生人工林基本放開,采伐年齡、采伐方式、更新方式完全由森林經營者自主確定。并且出臺了“簡化審批環節、放寬商品林采伐管理、把服務做到家”三項改革措施。
曲安學局長告訴記者,過去人們要砍樹,光審批就得30天,伐區調查、公示、撥交、伐中監督、伐后驗收……十余個環節一樣都不能少,現在最多不超過10天。
在2009年至2012年3年時間里,縣林業部門共為群眾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及零星林木采伐備案手續5045份,批準采伐林木7.97萬立方米,2011年全縣木材加工業產值達到2.8億元。
新理念催生林業產業蒸蒸日上,新方法推動林業建設走向新輝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林木經營者的自主權擴大了,種樹的積極性也上去了,新栽樹木也越來越多,森林資源呈現出越采越多、越采越優質的良好局面。
過硬作風凝聚鋼鐵意志
巍巍崤熊聳峙,滔滔洛水東流。伴隨著“生態立縣”這一戰略決策的啟動,一幅“城鄉綠景、山上綠屏、水岸綠網、道路綠蔭”的現代林業生態格局宏偉藍圖已經繪就,2306平方公里的洛寧大地,處處響徹著打造山清水秀生態強縣的嘹亮號角。
“生態立縣是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切實保護好、發展好、利用好生態優勢,牢固樹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把洛寧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發展好、利用好,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成助推洛寧發展的第一動力。”洛寧縣委書記孫君奎如是說。
“林業生態建設是造福人民群眾、蔭及子孫后代的大事,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全心全意地真抓實干,沒有理由不去實實在在地全身心投入,森林覆蓋率坐在辦公室里是喊不出來的!”洛寧縣林業局局長曲安學說。
46萬洛寧人民正以激情奉獻、務實創新、拼搏實干的豪邁精神,邁出生態建設鏗鏘有力的步伐。
將生態建設視作洛寧經濟社會發展生命線的縣委書記孫君奎、縣長張獻宇等領導,堅持把強力實施造林綠化、打造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考量基層黨員干部戰斗力的重要標準,引導動員全縣上下大力開展林業生態建設,突出重點區域,能栽盡栽,見縫插綠,高標準造林綠化,使洛寧大地更綠更秀美,生態環境更良好。
洛寧縣林業局局長曲安學深有感觸地說:“正是由于領導高度重視,帶頭參加,我們干具體工作的才能撲下身子,沖鋒陷陣,干出一番事業。”
洛寧有一個“愚公愚婆”的故事,廣為流傳。李書邦、王海英夫婦,洛寧縣興華鎮夏前頭村人。1985年,村里教書的李書邦辭去工作,用自家的8畝責任田和村里簽訂協議,換取了66畝荒山地的承包權。27年里,他們以荒郊野地為鄰,以風霜雨雪為伴,歷盡艱辛蓋起了土坯房、引來水、扯來電,在山上種滿了刺槐、杏樹、蘋果樹、李子樹、核桃樹,昔日的荒山,如今綠滿山坡,野果飄香,變成了令人向往的現代“桃花源”。這對夫婦也被譽為當代的“愚公愚婆”。
在洛寧的大山里,像李書邦、王海英夫婦這樣,窮其一生最美好的時光,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事例不勝枚舉。正是他們的堅守,付出的汗水,終把荒山變成了叢林,讓貧瘠充滿了希望。
有人說,洛寧縣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果體現在縣委、縣政府實實在在的支持上;有人說,洛寧縣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果體現在基層單位和林業人的扎實工作上;有人說,洛寧縣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果體現在社會和群眾的熱情參與上;也有人說洛寧縣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果體現在“全國造林綠化模范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中國生態旅游大縣”、“國家無公害水果基地縣”、“全省林業生態縣”這一塊塊獎牌上……
其實,洛寧縣林業生態建設的所有成果最終體現在了46萬勤勞樸實洛寧人的精氣神上,一塊塊獎牌、一個個榮譽凝聚著洛寧干群的心血和汗水,印證了洛寧人民的努力和奮斗!
“綠色銀行”開啟福民之源
栽下綠化樹,引得春風度。如今的洛寧,無論是縣城還是偏遠鄉村,到處高奏綠色樂章,寫滿綠色詩篇。漫步洛寧大地,綿延的綠色讓人神清氣爽。行走鄉間四野,猶如置身森林公園,這一切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洛寧林業在近幾年里實現的跨越。
如果說滿目綠色是人們感官的真實體驗,那么下面一組組鮮活的數字,則是洛寧縣林業秉科學發展之動力,實現跨越的一座座巍巍豐碑。
2009年以來,洛寧縣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3萬畝,造林面積連續4年居河南省各縣(區)首位。實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以后,全縣平均每年新增人工林13.25萬畝。
2011年起,投資9500萬元,強力實施“三個千畝”工程,要求各鄉(鎮)每年都規劃建設1個千畝果、1個千畝林和1個千畝生態示范園,全力打造林業生態強縣。
2012年,強力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綠色颶風行動”,完成林業各項任務34.2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0.9萬畝、森林撫育12.35萬畝、飛播造林1萬畝,占洛陽市造林任務的40%。
果香四溢惠民生。該縣依托特色優勢,圍繞市場需求,規劃連片造林30萬畝,大力發展以速生楊樹、刺槐、蘋果、桑樹、香椿、樹莓、小雜果等為主的林果基地。目前,全縣特色水果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蘋果種植面積20萬畝,核桃7萬余畝,其中上戈蘋果以色澤鮮艷、香味馥郁、酸甜適口,風味獨特榮獲國家、省市多項大獎,洛寧縣成為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國家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縣、中原名優水果之鄉。
山更綠民更富。洛寧縣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興林與富民有機結合的成功之路,實現了大地增綠、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政府增稅。
洛寧的沙蘭楊生長快,材質好,一級材含量高,楊木蓄積量達150萬立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沙蘭楊基地。洛寧富寧木業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前身為深圳市天隆畫框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畫框的設計和生產,產品全部出口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等國家。2007年該公司在考察了很多地方之后,最終選定在優質楊木資源豐富的洛寧投資建設木材基地。目前,該公司總部已從深圳遷到洛寧,三期項目已經開建,引入了300多名油畫創作者,進一步拉長了產業鏈條。年產木制工藝品800萬件,年產值可達億元以上。
目前,圍繞楊木資源,洛寧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條從種植到深加工的產業鏈,一個以楊木、刺槐、竹子加工為主的城郊木材精深加工產業園初步形成。2011年,全縣僅楊木精深加工企業就達37家,年產值2億元。省長郭庚茂視察洛寧時,對該縣林業產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生態林業建設不僅帶動了林業經濟,還推動了洛寧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促成了洛寧獲取“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中國魅力文化生態旅游名縣”等一張張靚麗名片。神靈寨風景區先后被評定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美術家協會寫生基地和中國林業科研基地;綠竹風情園內現有原生態淡竹680多畝,其他觀賞竹50余種。地處國有呂村林場的樓梯山狩獵場,是我省唯一的狩獵場,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洛寧熊耳山休閑度假系列旅游產品中的知名品牌。
洛寧縣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依托山區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發展林業經濟,有效地解決了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矛盾,實現了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興林與富民有機結合的成功之路。
2011年,洛寧縣實現林業產值6.5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1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
綠色,是幸福生活的保證;綠色,是蓬勃生命的象征。
如今的洛寧,正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該縣領導一致認為“洛寧的發展耽誤不得、失誤不起,也經不起折騰,必須居安思危,強化憂患意識,增強發展意識、機遇意識和福民意識,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有所作為。”
洛寧人民已凝聚起綠色發展共識,信心滿懷,步伐堅定,朝著跨越趕超、福民強縣的目標闊步前進。
“發展第一產業,林業生態要走在前頭;發展第二產業,環保要放在重要位置,哪怕發展慢一點,財政收入少一點,也不搞破壞性、浪費性、污染性開發,違背了科學發展的要義。生態之路,是循環之路、環保之路、低碳之路,堅持走生態之路,必將‘生生’不息。”采訪中,洛寧縣委書記孫君奎的話久久在云海林濤中傳送。
洛寧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堅定不移牽手綠色,用智慧、勤勞與綠色相握,完成了這華麗動人的轉身。生態立縣,豐碑高聳,洛寧“福民強縣”的轉型跨越,就寫在青山綠水之間……
(記者 黃紅立 通訊員 易劍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