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多少優勢的平原農業縣,靠什么打造出全國小企業創業基地、“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等一批閃亮的金字招牌?
“無中生有”、“有中創優”,靠的是加快領導方式轉變。憑著一股敢闖敢冒的干勁,以“筑巢引鳳”承接產業,以產業集聚鑄造經濟發展“發動機”,以盤活資源推進城市建設,以營造環境激發就業創業活力,“車輿文化之鄉”闖出了一條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強工興農的特色路子。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對河南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實踐表明,裝上擴大開放這個“車輪子”,抓住工業化這個“牛鼻子”,走好新型城鎮化引領這條新路子,傳統農區工業化就一定能提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其中,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平輿就是靠轉變創新,爭創農區發展的新條件、新優勢,沖破發展“藩籬”,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2010年全省縣域經濟排序中提升了36個位次,成為全省提升位次最多的縣。
自省存憂患,反思生動力。剖析平輿發展現狀,我們深懷“坍陷”之憂,深思后進之患。
發展提速任重道遠。平輿雖有較快發展,但在競相發展中,仍顯發展步子不夠快、不夠實。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比重大,還有17.3萬貧困人口亟待脫貧。
實力增強不容懈怠。縱向看,平輿經濟實力增強了,但橫向看,經濟還較弱,人均GDP只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7%。雖然有了一些產業和項目,但還缺少成長性強的大產業、大項目。
方式作風亟待轉變。干部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有了新的轉變,但墨守成規、甘居中游、小進即滿的思想觀念還較為嚴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發展能力不強,發展舉措不力。
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傳統農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戰略機遇。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我們必須挖掘智力資源,多動腦筋,在“轉”上破題,在“新”中尋路,在“變”中發展。
登高望遠,謀劃科學發展新思路。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站位中原看平輿,跳出農區看自身,比照先進找差距。
我們提出,要以寬廣的眼界、開放的思維謀劃未來的發展。凝心聚力,務實重干,盡快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第一方陣”。
在工業化發展上,我們筑巢引鳳,在全省率先推行產業集聚區建設;創新城市建設機制,盤活城市資產,加快中心城區建設;把服務業作為新的增長空間和發展資源。
筑巢引鳳,爭創工業提升新優勢。
縣域經濟的發展,主導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
長期以來,平輿發展工業缺基礎,條件差,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無中生有”、“有中創優”,創造招商新優勢。
我們在全省縣域率先建設產業集聚區和標準廠房,“筑巢引鳳”,帶來了招商引資“群鳳爭巢”的生動局面。2012年平輿縣產業集聚區榮獲“全省先進產業集聚區”,連續三年蟬聯先進。
“誠心換真心”,一批批客商紛至沓來,一個個項目落戶“輿城”。目前近300家企業入駐產業集聚區,稅收占全縣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從單個招商到鏈條招商,從招企業到招產業,我們建成了以瑞昇家私為依托的新型家具產業基地;以鼎瑞模塑為依托的注塑產品基地;打造“中原皮都”,德國上市公司“保蘭德”等124家企業“搶灘登陸”。
目前,產業集聚區的集聚功能日益凸顯,大項目競相入駐,產業調整不斷加快,吸納帶動不斷增強。
營造環境,激發就業創業新活力。
越是貧困的地方越需要加快發展。要加快發展,就要敢于闖新路、勇于爭一流,以創業促發展,以創業促崛起。
平輿是“中國建設工程防水之鄉”。全縣15萬建筑防水大軍遍布全國,組織規模、施工規模、經濟實力、技術力量達到四個全國同行業第一。
為了發揮這一品牌優勢,我們順勢而為,創新特色發展機制,勞務輸出“走出去”,全縣建筑防水年收入達25億元,帶動近20萬農民致富。
積極實施“回歸工程”。我們制定優惠政策,降低創業門檻,做到多服務、少干預,多幫忙、少添亂,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創業的熱情和能量。優惠的回歸創業政策,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帶資金、帶技術、帶信息回鄉創業。全縣先后有6000多人返鄉創業,帶活了縣域經濟,帶富了一方群眾。
想創業、敢創業、會創業已成為平輿人發展的最強烈追求,并成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
獨辟蹊徑,擴展城市承載新容量。
縣級城市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對吸納農村人口就近轉移起著重要作用。
著眼于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吸納功能,我們堅持市場運作,創新機制,激活20多億元民資參與城市建設,建成了11縱16橫的城區道路。中心城區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民紛紛到縣城購房居住、經商創業,有力推進了城鎮化進程。5年來,城區面積、城區人口翻了一番,并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市”桂冠。
我們盤活和整合社會資源,建成70多萬平方米的8個文化主題公園,10多萬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藝術中心等公益服務設施,初步形成“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優美宜居環境。城市的擴展變大,使得吸納引領功能大大加強。
以人為本,開拓富民惠民新舉措。
發展為本,民生為先,我們圍繞老百姓的期盼,創新發展舉措,帶來群眾的“心滿意足”。
產業集聚支撐了經濟發展,4萬多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我們在產業集聚區建成全省最早的職工技能培訓中心,每年培訓1.2萬人次,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加大新型農村社區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7000套保障性住房解決了困難群眾住房難題,6萬多農民進城進社區購房定居,成為城鎮居民。
通過各種形式,我們積極發展城鎮優質教育,在縣城區新建擴建寄宿式學校16所,解決了5萬多名農村“留守孩子”上學、生活和管護難題。
發展縣域經濟重在落實,貴在實干。既要想得到,更要做得到。我們在求真務實中實現了突破,更要在務實發展中做大做強。
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平輿將繼續“無中生有”、“有中創優”,芝麻開花節節高。平輿的明天一定會更富強、更和諧、更美好。
(作者 宋華茹 王華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