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鳳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匯報水稻育種情況
一個年過花甲,其貌不揚,僅有小學文化的普通農村婦女,通過不斷學習,不僅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還先后培育出了4個有影響力的水稻新品種,成為享譽黃淮稻區的水稻育種專家,她就是新鄉縣翟坡鎮楊任旺村農民水稻育種家、河南豐源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桂鳳。
作為新鄉婦女杰出代表的王桂鳳,她先后被評為“河南省農業科普先進工作者”、河南省首屆“紅旗渠”杯群眾最喜愛的農業專家、河南省十大女杰、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大女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多次受到縣、市、省、中央領導的接見。2009年祖國60周年國慶之際,她還光榮地成為我省進京國慶觀禮的兩位女代表之一。
20余年來,王桂鳳以其執著于“只為水稻增產、農民增收而努力”的精神,真誠地服務四省23個縣水稻種植戶,為我們的中原大地譜寫出一曲傾心“三農”的贊歌!
克服困難,勇于創新,科技帶動農民致富
1989年,時任翟坡鎮最差的三類村楊任旺
村副村長的王桂鳳,急于改變農業生產落后、百姓生活困難的現狀,要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為群眾做點實事。可是村集體底子薄弱,沒有資金沒有項目又如何能夠帶領群眾致富呢?
楊任旺村地處黃河故道,地勢低洼、鹽堿,人民勝利渠穿村而過,灌溉便利,很適合種植水稻,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民科技水平低,種子良莠混雜,水稻畝產長期徘徊在350公斤左右。怎樣才能提高水稻產量呢?鄉長介紹了時任新鄉農科所副所長的水稻專家孫彥常老師。經過實地考察,孫老師認為楊任旺村的鹽堿地非常適合種植水稻,因為水能壓堿。
當王桂鳳百般努力邀請孫老師到村里講水稻種植技術時,有的納鞋底,有的織毛衣,有的逗小孩玩,甚至有的在說風涼話,只有16個婦女主動找老師要筆和紙作記錄。王桂鳳就以這16個婦女為主,以“一幫一”結對的方式,帶動全村開始了水稻種植。
為了真正把技術學懂弄通,王桂鳳拿著生病的水稻,騎自行車到70里外的新鄉市農科所去請教專家,弄清了病因后,回家便召開廣播會,印發明白紙,向群眾傳授技術,指導生產。由于專家白天沒時間,只能晚上登門拜
訪,她常常是深夜才能回到家。王桂鳳的舉動,深深打動了水稻專家孫彥常,他把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班就經常舉辦在村里的田間地頭。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要奪取水稻高產穩產,必須要有優質的種子。但當時市場上的原種需要好幾塊錢一斤,農民不容易接受,自己培育稻種的念頭一直縈繞在王桂鳳心頭。而那時正好“90-247”(審定時定名豫梗6號)剛培育出來,還沒通過審定,農科所的領導看王桂鳳工作肯付出,為人實在,于是就給了她20棵水稻單株讓她試種。
上帝總是青睞勤奮而又睿智的人。由于王桂風的艱辛付出和聰慧進取,她從20株水稻起步,繁育出優質高產新品種,在全村推廣,500畝水稻單產由原來的350公斤一下子提高到615公斤。當年的新鄉市水稻觀摩現場會就在她們村召開,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紛紛要求提供種子,為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當年就組建了“新鄉縣興農科技服務中心”。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糧食要增產,種子是關鍵。
培育種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初王桂鳳憑著滿腔的熱情闖進育種領域,可到實際干了以后才真正知道,里面的學問大著呢!為了培育新品種,十幾年來她跑遍了全國的水稻產區,四處收集優秀的品種資源而后再進行雜交組合,通過雜交手段,打破基因的穩定性,利用遠緣優勢達到基因重組、優勢互補、廣適、高產、多抗的目的。她每年都要搞上千個雜交組合,從水稻出苗到收獲,整天泡在三圃田里,風雨無阻,細心觀察,至今已做了十幾本、幾十萬字的觀察紀錄。她迷上育種后,有一年在搞水稻雜交組合、親本選配、提純優選等試驗,一連十個月顧不上回趟娘家,致使年邁的老娘誤以為她已不在人世,老人硬逼著兒子帶她到稻田看個分曉,看到她才放心地喊道:“妞啊,你還真的活著……”
在艱難的育種期間,王桂鳳還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的困難,系統地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逐步掌握了育種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經過幾年的辛勤付出,她參與新鄉市農科所選育的水稻新品種豫粳6號,于1995年和1998年先后通過省審和國審,并被確定為我國北方區域粳稻對照種。
前幾年,豫粳6號這個曾一度當家15年的主栽品種,由于條紋葉枯病的發生致使該品種減產嚴重,其他品種有的高產不優質,有的優質不高產、不抗病,導致很多稻農只好稻改旱,享譽全國的原陽大米品牌遭遇重創。水稻種子更新換代,亟待解決。
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新種質、新品種
育種試驗既需要復雜的腦力勞動,又離不開繁重的體力支出。水稻雜交正好是三伏天,而水稻開穎到授粉結束需要3~4個小時,這個時間段稻田氣溫高達30多度。王桂鳳常常是連續七八個小時頭頂烈日,腳踩爛泥,泡在水里彎腰為水稻整穗、授粉,經常是腰彎得都直不起來。中午飯在下午兩三點吃已不是稀罕事。在海南加代、擴繁,為了把好質量關,從選種、收割、脫粒到晾曬、托運,每道程序她都要親自參與操作。為了趕時間,她無暇做飯,在海南的幾天里都是吃方便面。有心人天不負,王桂鳳帶領公司全體科技人員,歷經10年的艱辛,終于攻破一個個難關。
2007年,由王桂鳳領銜選育的“新豐2號”水稻新品種以高產、高抗、米質優順利通過了審定,并且打破了產量、品質、抗性之間的負相關,實現了優質(獲第六屆中國優質稻米金獎)、高產(比豫梗六6號增產13%左右)、抗病(高抗條紋葉枯病)多種優良性狀的聚合,被河南省專家組譽為:“較為理想的更新換代接班品種。”連續5年(2008~2012)被河南省列為主推品種,2010年起被定為河南省水稻對照種。
繼“新豐2號”之后,在王桂鳳的引領下,2010年又培育審定了比新豐2號表現更好的新豐5號,今年6月他們的新品種新豐6號再次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從2007年至今,他們連續審定了3個水稻品種。通過不斷地科技創新,豐源公司在王桂鳳的帶領下,積極拓展農業科研。
目前,公司有1000多份品種資源。有雜交后代1~6代,各世代材料1958份。有已穩定的新品系33個,2012年有2個品系進入河南省粳稻品種預備試驗,新豐01-2093(暫定名)品系進入河南省區域試驗。水稻新品系新豐336(暫定名)進入河南省生產試驗,明年有望通過審定。這些新品系的育出,為水稻生產再上新臺階提供了條件,也為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增加了后勁和活力。
豐源公司自成立以來,直接或間接推廣水稻面積累計達4000萬畝,總增產稻谷40多億斤,農民增收60億元。
2008年王桂鳳帶領的豐源公司與河南師范大學合作,運用現代生物技術進行遠緣分子雜交培育水稻新品種,將玉米DNA片段導入到水稻中,既避開了目前轉基因技術的生物安全性問題,又打破了物種間的生殖隔離,克服傳統的遠緣雜交不親和性,創造出一批有價值的生產潛力巨大的新種質和優良新品系,培育出超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其中一個品系已參加河南省水稻中間試驗,一個品系申請國家新品種保護,一個品系經農業部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蛋白質含量比對照種增加了42.5%,粗脂肪增加了3.4倍,總維生素E增加了11.1倍;還檢測到了對照和普通大米未檢測到的δ-VE、(β+γ)-VE和β-胡蘿卜素。
無償培訓,二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服務“三農”
為了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公司建立了龍頭帶動模式——龍頭企業(育種單位)+繁育基地+繁育戶+經銷商+農民合作社+米廠+種植戶+技術服務一體化組織管理模式,2000多個銷售網點遍布黃淮,水稻種子銷量位于全省前茅。
1992年以來,王桂鳳在潛心研究水稻種植技術的同時,無償服務稻農,自費印制技術資料累計600萬份,舉辦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1900余次,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無法計數。在23個縣、市、區設置了345個服務網點,1200多個村莊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碼、辦公電話給稻農,作為技術服務熱線,隨時解決稻農提出的問題。2012年王桂鳳又自費制作水稻實用技術光盤200份,發放給服務網點為稻農服務。20多年來,不論何時,只要是稻農需要技術服務,她都耐心解答,直至解決問題,從而幫助數萬名農民掌握了水稻栽培實用技術,提高了生產技能,為我省、乃至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司被全國婦聯、科技部、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先后獲得“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榮登“河南省農民放心種子品牌”榜、河南省“一優雙高”開發先進集體、河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南省百佳農技協,并被新鄉市政府確認為“農業產業化市重點龍頭企業”、“新鄉市農業科技研發工作先進集體”、“新鄉市10強種子企業”,連年獲新鄉市“誠信種子企業”等榮譽稱號。
談到公司和科研的發展時,王桂鳳深有感觸地說:“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認為一個種子公司要想有長足的進步,就要在科技、誠信、市場、人才等方面做足工作。科技創新是企業的靈魂,誠信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市場發展是企業的命脈,高端人才是命脈活力的保障。我一輩子最大的心愿和追求就是堅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永遠追求最好的水稻種子培育,為中國農業豐收、糧食安全作出自己一份貢獻,而培育出最好的水稻種子是我的終極人生目標。”這也許就是這位農民育種家對“三農”發展的最大夙愿吧!
(記者 馬丙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