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社區,和諧宜居
中藥種植,特色富民
求轉型,古都禹州思蝶變;謀發展,中部崛起當先鋒。
地處伏牛山余脈的禹州市,面積1500平方公里,人口125萬。10年來,禹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端定位謀發展,廣開視野求突破,在“三化”協調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展現出爭當中原經濟區建設排頭兵的強勁勢頭。2011年,禹州經濟總量達到39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0.8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5.5%和25.9%,連續三年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和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百強行列。
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鞏固科學發展的支撐
長期以來,禹州經濟的發展依賴于豐富的資源。資源經濟在給禹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嚴重、安全事故頻發、經濟結構單一等諸多問題。
居安思危,禹州人早早意識到了資源經濟的局限性,走上了積極探索科學發展、經濟轉型的道路,在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的同時,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下大力氣調整工業結構,壯大工業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禹州緊緊抓住國家資源整合的有利時機,按照“關掉一批,扶持一批,新上一批”的思路,對煤炭行業進行改造提升,持續推進資源整合和技術改造。如今,禹州的鄉鎮煤礦經過整合關閉,數量從2005年的210多處降至為53處,在數量減少的同時,煤炭產能則達到了2200萬噸,是“十五”末的2倍,煤炭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也得到顯著提高。禹州還淘汰關閉了境內15家水泥企業的24條立窯生產線,規劃建設了天瑞、錦信、靈威等6條干法水泥生產線。全部建成后,水泥產能將達到1200萬噸,是“十五”末的4倍。
在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同時,禹州市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和項目建設的主戰場。在集聚區的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超前性、高起點的要求,加強規劃工作,實現了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同時,結合禹州實際,把裝備制造、中醫藥兩大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在此基礎上,采取“區中園”的模式,規劃建設了機械加工園、中醫藥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和發制品產業園這四個專業園區,還依托在鈞陶瓷產業方面的優勢,在城區西部山崗區規劃建設了一個占地10平方公里的陶瓷產業園,形成了具有禹州特色的專業園區,促進了項目從集中到集聚,最終實現集群發展。
在項目建設工作中,禹州市推行“簽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達效”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產業集聚區建設領導組,領導組實行周例會、月通報、季點評工作機制,把項目建設中的每項工作細化、量化到相關職能部門,并實行限時辦結、效能問責、責任追究,強有力地推進了項目的順利進展。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四大班子領導各自分包專業園區和重點項目,切實解決了項目建設中的突出問題,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使入駐園區的企業進得來、留得住,并且發展得好;大多數項目實現了當年規劃、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達效。
在招商方面,突出圍繞主導產業招商,盯住大項目招商。裝備制造業落地的龍頭項目是東風汽車集團投資21億元的東風重卡汽車底盤項目,中醫藥業落地的龍頭項目是上海長甲集團投資9億元的萬家中藥材物流項目。同時,注重主導產業上下游、左右鏈的配套發展,機械加工產業園形成了以旭盛重工、好印寶實業、夏都鑄管、神運機械等為骨干的裝備制造產業鏈;中醫藥產業園形成了以中加生物醫藥、千方藥業、久源堂藥業為骨干的中醫藥產業鏈,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總數的72%。
眼下,禹州產業集聚區內入駐的醫藥企業已達38家,入駐的裝備制造企業達137家。這兩類企業占區內工業企業總數的54%,裝備制造與醫藥兩大產業羽翼漸豐。2011年,禹州市產業集聚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0億元,跨入全省“十強”產業集聚區行列。
積極轉型為禹州市帶來了新的變化。2011年,禹州的煤炭行業實現稅收為2.8億元,占全部稅收的18.4%,同比下降了13.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一般預算收入卻實現了20.8億元,增長了25.9%。2012年上半年,禹州市公共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位列全省縣級市第四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