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內黃縣城關鎮南關社區農民在晾曬豐收的小麥。 新華社發
編者按
克服諸多困難,河南實現了夏糧“十連增”。這一喜訊的背后,不僅僅是糧食豐收的喜悅,更飽含著河南踐行“不犧牲農業和糧食”莊嚴承諾的光榮,也是在世界經濟復蘇復雜性凸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形勢下,河南為全國“穩增長”大局作出的重要貢獻。
河南夏糧“十連增”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今天新華社播發的這篇報道,從政策引領、科技助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對我省穩糧強農的經驗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從中不難看出河南為糧食豐收所作的艱辛努力,也能深深體味“兩不犧牲”對全國大局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本報刊發,以饗讀者。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連續10年夏糧增產。在“十連增”背后,除了政府和有關部門一以貫之的重視外,以政策杠桿撬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投入以科技驅動提升單產,也給河南糧食穩產豐產提供了“雙保險”。
支農惠農政策掀起農民“種糧熱”
2012年1月5日,對武陟縣農民王福軍來說,是個雙喜臨門的日子:女兒出嫁,國務院獎勵種糧大戶的東方紅拖拉機也披紅掛彩開回了家。
他說:“這些年從中央到省市縣,對我們種糧農民支持都非常大。種糧食既得收益又得榮譽,這樣的好政策真是沒啥說的,我打算帶動更多鄉親多種糧。”
為了讓抓糧種糧“有榮譽、有實惠、有后勁”,河南在把中央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好的基礎上,健全利益補償機制,加大了對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了對產糧大縣、種糧大戶,以及相關科研單位的獎勵。
相關數據顯示,早在2005年,河南全省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僅有5.3億元,2012年這一數字增加到30億元,8年累計119億元。
地處豫北的滑縣是河南省“產糧第一縣”。縣委書記李若鵬表示,作為產糧大縣,常常面臨這樣三對矛盾:農民增收和糧食增產的矛盾、糧食剛性需求和農業弱質的矛盾、保民生壓力和保糧食壓力的矛盾。
“隨著糧食生產扶持政策的針對性越來越強、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農民種糧、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這些矛盾也就化解了。”李若鵬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