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訊 (記者徐東坡)“現在已經達到三類水質了,稍微處理一下就能喝。”5月4日,漯河市環境質量檢測中心副主任洪世杰用量杯在市區北的潁河中提出半杯河水,河水清澈透明。
然而兩年前,漯河轄區內的潁河水卻是水體烏黑,臭氣“河岸兩邊兩公里都能聞得到”。2009年,漯河市被扣繳生態補償金2000多萬元,僅潁河就被扣了1000多萬元。
污染讓漯河市認識到,必須改變發展方式,大力治污,才能有利于漯河進一步的發展,為此該市推出三項舉措。
從2009年起,漯河市創新監管制度,實施“河長”制度,由5位副局長分別擔任黑河、潁河、清潩河、三里河、沙河流域的“河長”。“河長”作為所監管河流的第一責任人,帶領相關人員加強河流管理,對河流水質進行實時跟蹤,確保河流斷面達到省定要求。
與此同時,漯河市環保局還對重點企業實行“紅、黃、藍、綠”四類管理,以區別企業環境達標及環境管理水平。對于被亮“紅燈”的嚴重污染企業,限批建設項目并停產治理,而對于環境管理較好的企業亮“綠燈”,給予獎勵并優先安排環保治理資金。此項措施促進了企業加強自身環境監管,減少了污染排放。
近年來農村污染日益嚴重,在加強農村環境污染處理設施建設的同時,漯河市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監管體系,確定55位鄉鎮環保專干,聘任255名村級環保監督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00名義務環保聯絡員,健全完善基層環保網絡,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
三項舉措促進了漯河市環境改善,去年該市GDP達到782億元,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1倍多,而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卻不升反降。而今,漯河境內的幾條主要河流的水質均達到了省控標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