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杜永軒 劉明君
這兩天,唐河縣桐河鄉種糧大戶焦強正忙著為自己的農機合作社籌建一個“土地流轉辦公室”。
“土地流轉辦公室”將作為合作社的一個專門機構,由專門人員負責發布、收集、對接有關土地流轉和耕作服務信息,以便更快捷地與農戶合作。
焦強的農機合作社有個寓意喜慶的名字——祥宏農機合作社,作為領頭人的焦強在桐河鄉可是個“名人”,干過鄉農機站員,開過農機維修部,做過糧食生意。2009年,受外地農業合作社成功運作的啟發,焦強聯合幾家農戶辦起了祥宏農機合作社。幾年間,合作社發展迅速,目前社員已有50多戶,擁有各類農機100多臺,承包土地4000多畝,托管土地5000多畝,年創經濟效益180萬元。
依托機械化優勢,合作社規模化種植搞得風生水起。合作社實行統一機械化耕作和管護、統一供種和配方施肥、統一訂單銷售,實現了高產高效。去年,合作社承包經營的土地糧食總產達400萬公斤。
合作社在當地的影響越來越大,規模一天天壯大,但也遇到一些“成長中的煩惱”。
首先是錢的問題。“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是大伙兒最犯愁的事兒。”焦強說,雖說這些年政府對農民融資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在具體落實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合作社的幾千畝土地和價值幾百萬元的農機不能作抵押,資金方面時常捉襟見肘。焦強告訴記者,合作社一直想建一個涵養農田水源的項目,可整個工程預算需要幾百萬元,這讓社員們很是為難,“希望有關貸款政策能更靈活些。”
“土地流轉的短期性、不穩定性也是一個問題。”焦強解釋說,由于轉出土地的農戶農外就業并不穩定,而且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不斷出臺,種糧的規模效益不斷顯現,這幾年承包種地的人越來越多,土地租金也一路上漲,一畝地幾年前是二三百元,現在漲了一倍,所以農戶與合作社簽訂的流轉協議多為短期,大多1~3年,而且農戶在租金方面一年一定的現象也比較多,隨意性比較大。一旦產生糾紛,一些農戶甚至毀約。“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合作社長期投入的積極性,一些地塊只能做短期打算。”焦強說。
基層農技、農機指導需加強。焦強說,這些年,科學種糧的觀念深入人心,祥宏合作社在機械耕作、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優勢,縣鄉農業部門每年也都要組織有關培訓,但焦強和社員們仍感“不解渴”。很多農技、農機知識是購買農資、農機時從說明書上了解到的,作為鄉一級,則沒有專門的農技、農機推廣服務站,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基層科技指導欠缺連續性。
此外,隨著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快速推進,合作社場地有限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個是曬場欠缺,每年夏秋收獲季節,合作社都為晾曬糧食找場地發愁。再一個是機械存放場地有限,合作社百多臺農機無法集中存放,而且許多不得不露天存放,風刮雨淋,增加了農機維護成本。
麥黃時節又快到了,焦強有個心愿:帶領社員再交出一份高產答卷。③6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