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6日16:13 來源:映象網
習近平總書記以初心勾線,以匠心施彩,為全國人民描繪出新時代幸福民生大畫卷。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涌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映象網通過記錄四十年中,四十個不同職業的普通人物,特別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報道,用筆尖和鏡頭講述他們的砥礪深耕,默默付出。
記者 陳偉然 文/圖
今年是航空工業鄭飛集團機加工中心操作工牛雪平參加工作的第22年。在他的職業生涯里,他從一名普通的實習鉗工,經過努力學習成為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來成為攻堅技術難題的技能專家,再到如今擁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團隊”。而他從技工成長為“工匠”的過程,也見證了我國航空工業從“幾十個人圍坐工作臺”的作坊車間到如今全自動化的數控“高精尖”車間的飛躍。
兩根鋸條,打磨出的“匠心”
1993年夏天,正在靈寶縣124廠技工學校學習鉗工的牛雪平,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實習機會,“當時我們要為工廠加工一批零件,而每個人只有兩根鋸條可以用。”因為鋸條是易耗品,如果鋸條用完就意味著實習提前結束,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鍛煉“基本功”,牛雪平把這次實習機會看得無比珍貴。
在那個年代,加工一件零部件,大部分還需要人力來完成,“一個可能很小的零件,就需要十幾個人同時流水作業。”
牛雪平清晰地記得那個炎熱的夏天,他和同學們一起圍坐在工廠的操作臺上,悶熱的車間里,只有一臺風扇在不停地搖頭,而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流,盡管如此,他還是把每一件零件當作“藝術品”來對待,每一銼都極其認真地下手,生怕哪一下出了紕漏弄壞了鋸條。
“第一次見數控機床,感覺像看‘科幻大片’”
1994年,高考改革施行:自費上學,雙向選擇,所有考生均按統一標準錄取,新生一律繳費上學。雖然牛雪平成績優異,但是因為家庭困難,從技校畢業的他還是放棄了進修的機會,選擇參加工作為家庭減輕負擔。1996年,牛雪平技校畢業進入124廠(鄭飛集團前身)工作,因為在學校時表現突出,他被分配到最先進的車間——加工中心。“第一次見到數
控機床,感覺像看‘科幻大片’。”牛雪平忘不了他第一次走進加工中心的場景:在數控機床的操作臺里,一個機械手臂自如地在零件上來回移動,最神奇的是機械手臂可以按照技工編好的程序進行操作。牛雪平心想科幻電影里的場景也不過如此,“而我剛開始只是我跟著師傅當學徒,做著筒單的裝卸零件的工作。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自己走上操作臺,過一把‘科幻大片’的癮。”
機會終于來了!進廠沒多久的牛雪平得到了一個考驗:幫師傅打磨一個零部件。因為上學時實習的經歷,牛雪平輕車熟路地完成了工作,“師傅拿著我打磨的零部件,對著昏暗的白熾燈看了半天,最后說了一句:小伙子不錯。”得到了師傅的認可,原本一年的學徒期,牛雪平只用了半年就轉正了。
得到了實際操作數控機床的機會,牛雪平倍感珍惜,從學習機床的編制程序,到逐步上手操作設備功能按鍵,他都非常用心地去對待,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操作動作,他都盡心去完成。
試水新設備,“就像馴獸師馴虎”
在二十世紀末的最后一個年頭,航空工業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中國航空工業通過型號研制,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掌握了第三代戰斗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的研發技術,取得了近百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科學技術的多項空白。技術革新的基礎是設備革新,2003年,鄭飛集團引進了第一臺五軸加工中心,作為世界先進的加工設備,當時全公司上下沒有一個懂五軸加工編程和操作的人。眼看設備來了沒人會用,當時已經是加工中心技術骨干的牛雪平,承擔起了為公司研究新設備的重任。
“我之前使用的操作中心是五面設備。而新來的五軸加工中心相對于傳統的三軸機床有更復雜的運動,這些都讓我這個剛接觸五軸加工中心的新手迷茫。”因為是進口設備,操作臺上所有的內容全部是英文,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設備,牛雪平每天上班兜里都會裝一個電子詞典,“遇到不會的單詞,我一個詞一個詞的翻譯,一個按鍵一個按鍵熟悉,經過努力自學加不斷實踐,我終于能夠嫻熟地掌握五軸設備操作,并能編制較為復雜的加工程序。”
設備是一支老虎,而操作工就是馴獸師。牛雪平說,“征服”設備的過程,就像馴獸師馴虎的過程,“想要馴服老虎,你就要先了解它,了解它的脾氣、性格,然后再去馴服它,讓它做你想要的動作。”
愛琢磨的“毛病”,讓他攻堅無數技術難題
2008年,隨著航天技術不斷革新,對零部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牛雪平的工作也因此迎來了挑戰:一批新式航空零件在加工時出現了大批量的轉接梁斷裂。
“因為航天技術的發展,我們在制作零部件時,制作工藝也需要更加精密與細致。”牛雪平說,當時他腦子里全部都是怎么才能在加工時不讓轉接梁斷裂,“有一次回家做飯,雖然手上在炒菜,腦子里卻還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最后菜都糊了,才發現自己跑神了。”就這樣全身心的投入終于有了回報,牛雪平在無數次實踐與思考后,徹底“根治”了這個技術難題。
2015年,公司原有的五軸加工中心工作臺行程只有1米,這個長度已經無法滿足新型號零件的加工要求。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牛雪平開啟了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通過一遍一遍地嘗試技術改進,他大膽提出通過將裝夾的零件旋轉一個復合角度的辦法,圓滿攻克這個技術瓶頸。那段時間里,牛雪平在操作臺上一泡就是一整天,從來沒有夜里3點之前回過
家,“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試錯,一遍一遍的實踐操作和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牛雪平說,自己是個“愛琢磨”的人,平時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問題,他都會想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毛病’,才能讓我有機會想出解決難題的方法。”
從“技工”到“工匠團隊”
2014年1月,牛雪平被聘任為航空工業加工中心工種首席技能專家。同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以“牛雪平創新工作室”為平臺, 他帶領團隊成員緊緊圍繞企業科研生產重點和難點,通過打造工匠領跑、團隊合力、職工參與、凝聚集體智慧的創新模式,最大限度輻射創新工作室影響, 放大工匠效應。
僅2017年完成科技技術成果轉化31項,公司級技術革新13項, 職工技術創新增效項目14項,已申報專利2項,完成QC項目2項,累計創收 780萬元,節約資金1120萬元。2017年“牛雪平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工作室創建以來,以項目為主線,在工作實踐中研究和創新,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效益,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計完成技術創新項目100余項,技術成果轉化達95%。完成技能培訓近2000人次,培養出機電系統特級技能專家2人、河南省技術能手4人,高級技師4人、高級工程師8人。
在他的職業生涯里,他從一名普通的實習鉗工,經過努力學習成為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來成為攻堅技術難題的技能專家,再到如今擁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團隊”。
7月14日,映象網記者走進位于鄭州經開區中鐵裝備的生產車間,看到李剛正帶領著團隊在集團為他量身定做的“李剛大國工匠工作室”內,對泥水平衡盾構機的液位傳感器進行改進。
“汴繡對于我來說,是一生所要堅持的事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生活越來越好,而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要繼續傳承下去,但也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但是傳統匠心工藝卻不能丟。”開封汴繡非遺傳承人李素娜接受映象網記者采訪時說。
在原陽縣太平鎮副書記張曉輝帶領下,實踐調研團來到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的水牛趙村。實踐隊員認真參觀了水牛稻生態農業,學習了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新模式“稻田養蟹”及“一畝三分田”的社區訂單農業。
據了解,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將從2018年持續到2020年,把服務脫貧攻堅作為“出彩中原”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著力點,每所高校自主對接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或省定貧困縣,采取“立項組隊、集中調研、長期對接”的方式,開展為期三年的連續服務活動。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指出,領導干部要在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中起好帶頭作用。伴隨著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進,河南正在努力鍛造一支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標志著中國改革再出發。
在把握新常態、打好“四張牌”的大邏輯下,擦亮用好這些國家戰略規劃和戰略平臺的“金字招牌”,既是河南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河南的責任和擔當。
5月1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我為中原出彩做貢獻”大型采訪活動正式啟動。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我們要切實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振奮精神,轉變觀念,發揮優勢,選準方向,狠抓落實,推動河南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把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宏偉事業推向前進。
從用小鐵錘修理老舊車型到對新車型軟硬件精通,孟坤并沒有滿足于目前所獲得的榮譽。改革開放以來,正是這些大國工匠對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有了今天各行各業日新月異的變化。
鄭州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第二修理公司經開區車間首席修理技師孟坤見證了近30年來車與人的變化。
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認為重在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強化品牌意識,首先,(要做好)品牌的準確定位,其次,要使創新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裝文化創意,充分展現文化的傳播力,三是立足于河南的文化資源,延續歷史文脈,打造具有我們河南地域的特色的文化精品。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從遠古先民摶土制陶,到殷商工匠冶鑄司母戊大方鼎;從倉頡造字泣鬼神,到《詩經》三百風雅頌;從“天地之中”巍峨的嵩岳寺塔,到龍門石窟神秘的盧舍那大佛……中原大地處處閃耀著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