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6日11:24 來源:映象網
40年來,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改變了中國,影響并惠及了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以初心勾線,以匠心施彩,為全國人民描繪出新時代幸福民生大畫卷。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涌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映象網通過記錄四十年中,四十個不同職業的普通人物,特別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報道,用筆尖和鏡頭講述他們的砥礪深耕,默默付出。
記者 阮海峰 文/圖
“對于我來說,要是用一個詞概括改革開放40年,我會選擇創新、改變,各行各業都在發生著變化。”
從引進國外技術到自主研發、出口海外,在改革開放的最近20年中,中鐵裝備從一窮二白到世界巔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產品到品牌,從速度到質量,掌握核心技術的中鐵裝備在盾構機方面已經引領了世界。
7月14日,映象網記者走進位于鄭州經開區中鐵裝備的生產車間,看到李剛正帶領著團隊在集團為他量身定做的“李剛大國工匠工作室”內,對泥水平衡盾構機的液位傳感器進行改進。
李剛從一名修理工成長為國內最頂尖的盾構機電氣高級技師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自主研發第一臺國產盾構機
40年前,改革開放的國策調整了中國的歷史走向,也成為許多人命運轉折的人生機遇。1992年參加工作的李剛,是所有80年代末技校生的縮影。
“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沒有近20年的快速發展,我不可能取得現在的成就。”李剛告訴映象網記者,90年代初他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就從隧道局修理廠調入盾構制造公司,從而進入了盾構機國產化的攻堅浪潮中。
談起改革開放,李剛表示,咱們國家的隧道施工發展歷程一共分為四個階段,而發展最快的兩個階段恰恰就在改革開放這四十年內完成的,“中鐵裝備的發展也正好承接了咱們國家隧道施工發展歷程的第四個階段。”
據介紹,國家隧道施工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在50年代,主要使用人工鋼釬大錘打眼放炮這種非常原始的方法;第二階段是70年代,隧道施工開始施工風鉆打眼,軌道翻斗車運輸,有了一定的機械化水平;第三個階段是80年代,逐步向國際看齊,利用新奧法原理,采用鑿巖臺車、裝載機和襯砌模板臺車形成大型機械化配套作業;第四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采用全斷面掘進機,不過這個時候的全斷面掘進機還全部依賴進口。
他回憶稱,1997年國家鐵道部斥巨資從德國維爾特公司購買了兩臺敞開式TBM,用于西康鐵路秦嶺隧道的施工,當時這樣一臺設備的價格約為3億元人民幣。
“即使是這么昂貴的設備,由于不是根據施工區間的地質條件量身打造的,在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停工現象。”他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邀請國外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維保和技術指導。
由于技術是國外廠家壟斷的,特別是在現場進行技術維保的時候,他們想方設法把中國人支開。也正是為了改變這種非常被動的局面,從而決定開始研制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那時我主要的工作就是給外國專家拎工具箱。”李剛笑著說,這也讓他有機會觀察外國專家組裝、調試機器的過程。
“2002年,我們在河南新鄉成立了國內首個國家級盾構產業化基地,也就是中鐵裝備的前身。”李剛坦言,最開始公司參與盾構機國產化研發的人員僅有18人,我也是其中一員。當時為了充分對盾構這一設備進行了解,研發團隊白天施工,晚上對設備進行拆卸摸索,走的也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之路。
中國工匠們站到了這個領域的世界巔峰
研發液位傳感器 打破國外長達百年的技術壟斷
“在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中,最讓我難忘的是2003年,因為這一年恰逢‘盾構機實驗模擬平臺’入選國家863計劃。”李剛感慨,他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由一名最基礎的電氣工入手,開始參與到“盾構機模擬實驗平臺”的863計劃中。
據悉,“盾構機模擬實驗平臺”就是制造國產盾構的起步計劃,李剛從圖紙開始,梳理每個系統、每個電纜走勢,用了整整5年對整個過程做到熟稔于胸。
2007年,“盾構機模擬實驗平臺”通過國家863計劃專家評審組驗收,李剛又投身到國產盾構的制造之中,負責這臺盾構的電氣系統。2008年國產盾構機順利下線,被用于天津地鐵的施工,國產盾構開始用于“實戰”。
盾構機作為工程機械之王,電氣系統的復雜性不言而喻。而傳感器是盾構機核心部件,外國對我國長期實施技術封鎖,正是憑借著李剛研發制造的液位傳感器,我國盾構行業得以打破國外長達百年的壟斷。
“這個液位傳感器要放進泥水艙里,里面有壓力,加上泥沙、碎石劇烈攪拌,傳感器線出口這個地方容易斷掉。一斷掉就要開艙進去更換,影響工作進度不說,人進入帶壓的艙內還有一定危險。”他說,國外企業常用的有雷達傳感器和拉繩傳感器,前者工作范圍太小,后者容易壞掉。
李剛撫摸著他研究的傳感器說,這次為液位傳感器換上了金屬管接頭,“以后100%不會斷掉。”
2016年7月,世界首創的“馬蹄形”盾構機的中鐵裝備下線,這背后當然也離不開李剛和他團隊的身影。馬蹄形盾構機的電路系統擁有4萬多根電纜電線、4100個元器件、1000多個開關,如果其中有一根線接錯、一個器件有誤,就會導致整個盾構機“神經錯亂”,甚至線路燒毀。
經過58天的殫思極慮,李剛終于設計出了一套與馬蹄形盾構機相適應的新型腦神經系統,中國也得以成功實現異型盾構裝備生產的全面自主化。這也標志著世界異型隧道掘進機研制技術跨入了新階段,中國工匠們站到了這個領域的世界巔峰。
作為河南裝備制造的代表元素,李剛深感肩上責任重大
“三個轉變”讓中國的裝備制造品牌走向世界
經歷了從中國制造、再到中國創造,從零的突破到世界巔峰,中鐵裝備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盾構機制造商。如今,中鐵盾構不僅有用于地鐵、山嶺隧道、水利工程施工的盾構,“中國盾構”還走出國門,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黎巴嫩等國際市場大顯身手,李剛已成長為當前國內最頂尖的盾構機電氣高級技師。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鐵裝備視察,登上了一臺85米長的盾構機,在參觀完之后,總書記提出了引領國家裝備制造行業的“三個轉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當時就是在中鐵裝備集團盾構總裝車間內,習總書記和我親切握手,勉勵我們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掘進機技術制高點。”他興奮的說,作為河南裝備制造的代表元素,我們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同時從內心深處為改革開放中國制造的崛起而歡欣鼓舞。
目前,中鐵裝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6年保持第一,在鞏固做實國內市場的同時,也積極實施海外發展戰略。2013年,中鐵盾構成功將設備出口到馬來西亞,應用在吉隆坡地鐵施工,自此打開了中鐵盾構出口海外的序幕。
“新加坡市場是一個高端市場,它執行的全部是歐洲標準,當初剛進入這個市場時,他們還比較懷疑中國的設備。”李剛欣慰的說,通過在施工過程中與國外其他品牌的對比,我們的盾構機性能各方面均處于領先,現在已經在新加坡市場出口了13臺設備。
目前,中鐵裝備的產品相繼出口到了黎巴嫩、以色列、印度、越南、新加坡、迪拜、俄羅斯等10余個國家。
“工匠精神就是用盡自己一生精力干好一件事。”王冠軍說,很慶幸,密玉雕刻就是我一直愿意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他的職業生涯里,他從一名普通的實習鉗工,經過努力學習成為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到后來成為攻堅技術難題的技能專家,再到如今擁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工匠團隊”。
7月14日,映象網記者走進位于鄭州經開區中鐵裝備的生產車間,看到李剛正帶領著團隊在集團為他量身定做的“李剛大國工匠工作室”內,對泥水平衡盾構機的液位傳感器進行改進。
“汴繡對于我來說,是一生所要堅持的事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生活越來越好,而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要繼續傳承下去,但也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但是傳統匠心工藝卻不能丟。”開封汴繡非遺傳承人李素娜接受映象網記者采訪時說。
在原陽縣太平鎮副書記張曉輝帶領下,實踐調研團來到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的水牛趙村。實踐隊員認真參觀了水牛稻生態農業,學習了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新模式“稻田養蟹”及“一畝三分田”的社區訂單農業。
據了解,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將從2018年持續到2020年,把服務脫貧攻堅作為“出彩中原”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著力點,每所高校自主對接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或省定貧困縣,采取“立項組隊、集中調研、長期對接”的方式,開展為期三年的連續服務活動。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指出,領導干部要在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中起好帶頭作用。伴隨著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進,河南正在努力鍛造一支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黨員干部隊伍。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標志著中國改革再出發。
在把握新常態、打好“四張牌”的大邏輯下,擦亮用好這些國家戰略規劃和戰略平臺的“金字招牌”,既是河南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河南的責任和擔當。
5月1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我為中原出彩做貢獻”大型采訪活動正式啟動。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我們要切實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振奮精神,轉變觀念,發揮優勢,選準方向,狠抓落實,推動河南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把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宏偉事業推向前進。
從用小鐵錘修理老舊車型到對新車型軟硬件精通,孟坤并沒有滿足于目前所獲得的榮譽。改革開放以來,正是這些大國工匠對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有了今天各行各業日新月異的變化。
鄭州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第二修理公司經開區車間首席修理技師孟坤見證了近30年來車與人的變化。
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認為重在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強化品牌意識,首先,(要做好)品牌的準確定位,其次,要使創新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裝文化創意,充分展現文化的傳播力,三是立足于河南的文化資源,延續歷史文脈,打造具有我們河南地域的特色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