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08:31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文 段晉哲/圖發自汶川報道)“身體殘疾不可怕,最怕的是對未來生活失去信心。”5月7日,映象網記者在汶川縣依然圓夢羌繡加工專業合作社看到,陳雙成和愛人正帶領5名學員認真學習羌繡技術。
在記者眼中,走路有些顛簸的陳雙成并不像殘疾人,當他撩開自己的左腿時,高位截肢的他,已經裝上假肢,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他行動起來和正常人差不多。
“只要還活著,就要去奮斗”
“初中畢業后,我打過零工也當過電站工人,19歲時因為一場以外導致了左腿截肢,而右腿也受了傷。” 但談起自己所受的傷,陳雙成到現在還感覺就是一場惡夢。
他摸了摸自己的左腿說,“當時,真的是覺得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左腿的截肢對我的打擊非常大,內心很痛苦。”
但是,在親人的關愛、朋友的幫助讓他逐漸走出陰影,裝上假肢后的陳雙成在2006年,代表阿壩州參加了四川省殘運會,第一次參加殘運會他就獲得羽毛球項目冠軍。
“參加了殘運會,認識了很多比我困難的殘疾人,我看到他們這么努力的為生活而奮斗,我就有了信心戰勝困難。” 此后,陳雙成就暗自下定決心,只要還活著,就要去奮斗,他開過小賣部,創辦服裝店,生活逐漸好轉。
但在生意最紅火時卻遭遇了“5·12”汶川大地震,多年努力毀于一旦。
10年間,他比常人走的更快走的更遠
這一次,殘酷的現實并沒有讓他陷入絕望,有過一次絕望的經歷后,陳雙成的內心異常堅定,“我覺得既然活下來了,就要好好活著。”
在汶川縣的災后恢復重建中,黨和政府大力支持農村產業發展,陳雙成從中也看到商機。2010年,他自費到山東學習果樹種植技術,回鄉后在雁門鄉索橋村發展水果產業,種甜櫻桃、青紅脆李、西梅等果樹,成立了汶川縣雁門鄉雙成大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全村第一個靠種果樹致富的人。
到2016年,在身為汶川縣縣級羌繡傳承人的妻子朱秀瓊的支持下,創辦了“汶川依然圓夢羌繡加工專業合作社”,著力解決一些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就業問題。
“自創辦專業合作社以來,已舉辦培訓班4期,免費培訓殘疾人員60余人次。”陳雙成介紹,其中,培訓特殊教育學校孩子30余人次,培訓來自威州鎮、克枯鄉、雁門鄉的群眾20余人次。
映象對話
映象網:合作社取名為“依然圓夢” 對你來說是為了實現夢想嗎?
陳雙成:之所以起這個名字,就是想告訴那些殘疾朋友,身殘并不可怕,有國家的好政策,有愛心人士的幫扶,再加上自己的永不放棄的干勁,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映象網:大地震之后,你為什么會比常人更積極的面對生活?
陳雙成:有了曾經的經歷,才更懂得珍惜當下。
映象網:震后這十年間,通過種植果樹你帶動村民脫貧,開辦羌繡加工讓殘疾人學習技能,那么對未來你還有什么計劃?
陳雙成:今年我還想申請開辦一家阿壩州圓夢職業技術學校,給州內的殘疾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學到一技之長,更夠自力更生。
據介紹,按照“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游(康養)”的總體發展思路,堅持“融入成渝,錯位發展”,養生養老融合發展打造銀色康養,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體驗康養,與有機農業融合發展打造生態康養,與民族醫學融合發展打造醫療康養,全力推進汶川特色生態康養目的地建設。
5月4日上午,映象網記者在河南省地震局見到河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中心主任王志鑠和參加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當事人河南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副處長裴宗廠、河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中心地震構造室副主任趙顯剛,他們向記者介紹了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工程以及在汶川參加救援時的所見所感。
十年前汶川地震時,甯家云是什邡市洛水中學高三班主任。地震中,他被掩埋在廢墟里超過1個小時,受了重傷的他曾被連續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今天的汶川,天更藍,水更清。一棟棟整潔漂亮的民居樓、學校、醫院矗立在秀美的山川之間,以生態之城、文化之城、現代之城為理念的康養汶川赫然屹立在世人面前。
接下來的幾天,映象網記者將跟隨探訪團隊分別走進什邡市、德陽市、汶川縣、阿壩州等汶川大地震受災地區,實地探訪當地的奮進與巨變,展望未來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