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3日15:18 來源:映象網
論壇現場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脫貧攻堅,無疑是作為當前第一民生大事,脫貧,已經不僅是政府單方面的職責,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那么在扶貧戰略中如何尋找“精準”落點?怎么培育成當地的經濟增長點?民企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4月23日,在鄭州舉行的2017年綠公司年會上,一場“扶貧”專場引來了關注。“從精準扶貧到縮小貧富差距”的主題,讓匯源集團掌門朱新禮、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等企業家展開熱烈討論。
扶貧對企業來講就是機會
“貧困對于企業當然是一種責任,但是企業的責任和政府的責任分工、視角是不一樣的,我當年在民政部負責貧困問題的司長,當時我的視角就和企業家的視角不同。政府是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進行扶貧,但企業應該用經濟增長和企業的發展相適應。”論壇主持人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率先開篇。
這場論壇的五位企業嘉賓來自不同年齡段有50后、60后、70后、80后,在不同年齡段的嘉賓眼中,他們看待扶貧和企業扶貧的眼光相同么?
“扶貧對官員來講、對政府來講就是責任,對企業來講就是機會。”朱新禮說,不要把扶貧當慈善。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貧富差距巨大是無法和諧的。
在朱新禮看來,地方貧困是企業發展的機會,有些落后的地方自然資源非常好,很多企業早就有眼光,去這些地方進行產業扶貧。
“扶貧也不要完全是在做慈善,扶貧不能是編故事,要實實在在地去行動,行動有個大環境。”朱新禮說自己在十幾年以前,就曾參與山西運城的一個項目,那地方是十幾萬畝的蘋果園,可蘋果都在地窖里一毛錢都賣不出去,后來他們想辦法把蘋果賣到一百塊錢。村民們敲鑼打鼓到北京去感謝。
“不管是稅收、生態環境改善、企業利益達到了多少,這些都是企業的責任,因此我覺得扶貧對企業來講是機會。”朱新禮說。
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認為,對于扶貧這件事,扶貧的方式和被扶貧的人的能力要相符合。第二,精準扶貧路上要高度關注被幫扶者的心理。
“每個人都希望有尊嚴地賺到錢。給予她這種能力,讓她內心在脫貧的過程中有充分的自尊感。每個企業在做精準扶貧的時候都應該注意這個心理。”夏華認為,應打造一個永久性脫貧的模型,而不是階段性的扶貧。
精準扶貧要考慮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
來自河南的藍天集團董事長李新華,則從河南實際角度出發發表著觀點。“企業如何和政府、市場相銜接?政府已經把最貧困的兜底了,企業就該利用市場的機制去調和。在信陽光山縣,那些貧困地方都是山區,非常漂亮,之前我們把產茶結合,現在考慮和旅游去結合的地方,企業去扶貧,也要考慮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
作為“80后”企業家,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暢認為,扶貧需要政府、企業還有扶貧資金共同扶持。
“面對不具有生產能力的人該怎么辦?任何的產品扶貧始終需要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或者有一定能力來換取所得。對于那些殘疾或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我們需要有能力的人創造出價值,然后把價值勻給他們。”劉暢說。
由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辦,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河南省商務廳聯合主辦的2017(第十屆)中國綠公司年會將于4月22日至24日在鄭州召開。
4月23日,2017中國綠公司年會全體會議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參會嘉賓解析中國經濟的新動能,為觀眾帶來頭腦風暴。
在談到新型政商關系,馬云說,綠公司創辦10年以來,今年增加了"新型政商關系"作為新議題,把打造新型政商關系作為企業家論壇話題去探討。
該項目的建設將使豫西山區新增一條南北向的重要通道,將對提升沿線市、縣形象、優化投資環境、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推動沿線社會經濟和旅游事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只有真正想困難群眾之所想,解困難群眾之所急,才能真正將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懷與善意,帶進他們的心田。
11月8日晚,使命類大型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第二季“鄉愁念出致富路”在河南衛視播出。
上級部門應更多理解基層干部,少一些無謂的調研,少一些不痛不癢的檢查,基層干部既要下村幫扶,又要忙于接待上級,疲于應付。多給基層干部“松綁”,讓他們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加油干!
鄭州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建立完善責任體系,逐級傳導壓力,同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7月17日至19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巡查組在我省開展脫貧攻堅巡查工作。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伏瞻代表省委、省政府作表態發言,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主持會議,巡查組組長劉國強、副組長張宏森出席會議,省領導王炯、穆為民、王鐵出席會議。
7月13日至7月16日,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開展了“走訪慰問貧困生 精準扶助送溫暖”暑期走訪活動,對獲得資助的學生進行家訪,了解當地扶貧辦和資助中心的資助政策及流程,踐行“精準認定”和“精準資助”,認真建設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扶貧干部只有心系扶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才能保證黨的脫貧攻堅計劃完滿完成,才能更好彰顯出領導干部為民本色。
為落實好黨中央提出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鐵路部門因地制宜、因勢而為,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偏遠貧困地區,先后開行了81對公益扶貧列車,為百姓走出山區融入都市圈、提振地方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經濟消費等從交通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發生在扶貧領域中的腐敗,給黨風社風民風造成的不良影響、讓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受到損失,絕不能輕易放過,遏制此類腐敗,亟須填平制度的短板,補齊監管的漏洞。
扶貧領域中的腐敗,要靠規定、靠監督持續發力,以狠剎“扶貧蛀蟲”為契機,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我們必能營造清正、廉潔、正氣的基層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