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17:52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
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6年)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長久以來,相較于國外而言,我們在百年品牌或技藝的傳承上,總會顯得不自信。實質上,我們從來不缺少“匠心”,更有無數企業和品牌在矢志不渝地堅守“工匠精神”,打造屬于自己的百年老店。
由此,大象融媒·映象網特別推出《匠心河南》特別策劃,從河南的技藝傳承和品牌鍛造入手,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堅守,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記者 阮海峰/文
鄭州和開封歷史上淵源極深,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聯系。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兩市向東、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僅38公里。而且兩市之間地勢平坦,基本無任何天然障礙,為兩市相向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外,鄭汴兩市相同的文化背景與連枝通氣的文化血脈是兩市融合有利的內涵因素。目前鄭州下屬的各縣、市,包括鄭州本身在歷史上都曾為開封的屬地。
鄭州除本地人外,由開封遷往鄭州的人數為其他各市之首。兩市無論在語言特點、生活方式及市民習俗方面較其他城市尤為趨同。
汴西湖美不勝收 吸引無數鄭州游客
從2006年10月,鄭州開封兩地電信同價,到2014年12月28日,鄭開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鄭汴一體化推進10年的時間里,在金融同城、電信同城、生態同城、產業同城和資源共享等方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作為鄭汴兩市生態同城的一重要組成,開封西湖風景區東起西護城大堤環堤路、西至開封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一大街(附一大街),北起北環路、南至宋城路,最寬處1.2公里,最窄處300米,南北長約5公里,占地近9000畝。
開封汴西湖景區主任張威介紹,在河南建設發展的大背景,在開封西郊,銜接新老汴京城區的地方建設了這個湖泊-森林生態景觀風景帶,“來開封汴西湖游玩的游客主要來自鄭州及其周邊的的一些地區,當然開封的也比較多。”
汴西湖景美人更美。白色的沙灘,清澈的湖水,成群結隊的人群,大人、孩子、老人,或嬉戲,或安靜地坐那兒吹吹風。打撲克的人,閑談的人,不管平時多么忙碌,此刻的他們都在享受著這片湖帶給他們的恬淡閑適,帶給他們的一切。
“白色的沙灘應該是這里最有特點,最別致的一處風景,身處汴西湖給人的感覺就像在海邊一樣。晚上的時候來這里的游客比較多,免費開放,對老百姓來說是個不小的福利。”開封市民苗栗每逢周末都會帶上家人來到這里游玩。
“相較于開封以前的旅游景區來說,環境確實比較不錯,是個大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自從它開放后感覺多了個能玩的好地方。”她說,現在來這里的鄭州人也特別多。
“作為一個正宗的開封人,鄭汴融合肯定是帶動了開封經濟的發展,而且開封也在努力建設旅游城市,環境各方面相較于以前來說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去鄭州現在也非常的方便。開封現在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苗栗欣慰地說。
“雙城生活”就是這么任性
經過多年探索與建設,近幾年鄭州開封相繼實現了交通同城、金融同城、電信同城,讓兩個城市的百姓同城生活、產業融合發展的美景展現在眼前。
而隨著產業同城、生態同城、資源共享的逐步實現,兩市百姓同城生活的夢想將走進現實。
2008年來鄭州掘金的王輝現如今已經在鄭東新區的一家金融機構做到了中層領導職位,每個工作日他都會開著私家車來往與鄭州、開封兩地,是名副其實的“雙城”生活一族。
“鄭州的環境不適合我這種性格的。”工作在鄭州,居住在開封,這種在一般人看來的“麻煩”生活,王輝卻過的很愜意。
作為土生土長的開封人,王輝早在幾年前就在開封“西郊”的集英街買了新房。“雖然在鄭州工作,但從來都沒打算在這里定居。”他說,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在開封,那里才是家。
當然,除了情感因素外,他也認真計算了雙城生活的成本。
剛來鄭州打拼的時候,王輝一直在鄭州南陽路附近租房往。兩室一廳的房子每月房租是1500塊,再加上水、電、氣、暖以及生活用品、家具等開銷,他說每個月至少需要花費2200塊。
在開封定居,跟家人一塊住,王輝說來往鄭州的主要花銷就是油錢。“天天往返,所以我也認真算了下,我的車每公里油耗在5、6毛錢,從公司到家差不多有65公里,每天往返油錢最多是80塊,一個月刨去周末,就是1700多塊,比一個人在鄭州還要省錢。”
除了錢之外,時間成本也是他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南陽路住,每天騎電動車上班的王輝,上班一般用時40分鐘,而現在開車從開封到鄭州,用時將近70分鐘,在他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王輝目前很滿足于往返兩地的雙城生活,他認為,與家人在一起生活,令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鄭汴融城既面臨宏觀層面的壓力 也存在微觀層面的困難
鄭汴一體化概念最早在2005年提出,經過十年來的頂層設計和實踐發展,兩區域經濟均保持良好的增長速度。
據悉,2015年,鄭州市和開封市的生產總值分別為7315億元、1606億元,分別占河南省總產值的19.8%、4.3%,在城市交通網絡和房地產領域得到快速的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了兩地的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在產業優化布局、金融、旅游和商貿領域取得了突破進展。
鄭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沈瓊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鄭汴兩市要實現真正的一體化,需要在在已有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稟賦和公共基礎交通建設基礎上,加快促進資本、人才等高端要素在區域之間的自由流動,謀求政策要素在區域之間的統一,實現一體化的產業布局,兩區經濟結構的高度互補和融合,形成兩區協同的創新驅動戰略。
“達成鄭汴一體化的目標仍任重道遠,既面臨著宏觀層面的壓力,也有微觀層面的困難。”沈瓊表示,鄭汴兩市的人均經濟總量差距大,在發展速度和發展動力上存在顯著不同,難以實現區域之間的同步互動。
在談到鄭汴融城目前所遇到問問題,她表示,鄭汴兩市部分產業布局雷同、招商引資中存在博弈關系;兩區域合作信息成本高、合作組織在協調能力和執行能力上存在不足,如兩區域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仍然是在自身政府需求下編制,缺乏銜接。
“以上問題可以通過政府深化共贏意識、完善合作協調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制定統一政策,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產業一體化布局等方式來解決。”她說。
沈瓊坦言,鄭汴一體化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經濟一體化區域,在探索發展過程中形成以“以人為本、產業優先、區域聯動”的建設思路。不僅促進兩市各自實現其城市定位,實現兩市合作的產業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而且促進兩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兩市人民在一體化過程中享受切實的實惠和便利。為國內外其他區域合作發展提供了鮮活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如果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理解,作為省委書記的謝伏瞻、省長陳潤兒,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來,他們都在用巧妙的構思和布局,精心打磨著河南每一寸土地,力爭讓整個河南充滿生機。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們 致最匠心的河南
匠心河南,豫來豫好。為迎接省十次黨代會的召開,大象融媒·映象網全力籌備、精心制作了《匠心河南》大型原創系列報道,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堅守,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映象網的黨代會報道,有“態度”又“好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