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08:35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涌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黨代會”之際,大象融媒·映象網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別策劃,從民間的技藝傳承,到企業的品牌鍛造,再到涉及國計民生的扶貧、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設,無不彰顯著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們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別報道,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八期:《2萬余次彎腰調試 造就河南高鐵第一時速》。
全長362公里、93.5%為高架橋、420公里的交會時速、國內建設標準最高,今年9月10日,備受矚目的鄭徐高鐵全線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河南米字型高鐵的另一個“十字”照進現實。
鄭徐高鐵開通后,鄭州到徐州的用時從原來的4個多小時縮短至1小時20分,無數沿線群眾享受著高鐵帶來的便利。
流暢優美的“海豚型車頭”,仿木式裝飾,座椅前后充電插座,安全、舒適、快捷的高鐵背后,與數萬名鐵路、電力、研發設計工人的1300多個日夜的默默付出緊密相連。僅一公里的設備精調就需要工人2萬多次的彎腰,真實詮釋了“工匠精神”修高鐵的內涵。
映象網記者 王寬
國內最快高鐵開通 行程縮短3倍
“鄭徐高鐵開通之后,對于我個人來說,方便太多了,坐在高鐵上,有時心中會冒出一種國際范兒的感覺。”
郭曉飛是豫東永城市的一家服裝店老板,他店里的服裝有部分是從鄭州市銀基商貿城進貨,“生意好的時候,需要一周往返鄭州一趟”。鄭徐高鐵的開通讓郭曉飛感觸頗深。
“原來乘坐大巴車從永城到鄭州一個單趟需要4個半小時,凌晨4點開始坐車,幾乎一天都在車上。后來開車去鄭州進貨,一個單趟也需要3個多小時。自從高鐵通車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鄭州,太快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像郭曉飛一樣需要往返鄭州的乘客,享受著鄭徐高鐵帶來的便利。
然而,在群眾享受便利的背后與無數“高鐵人”用心的付出不無關系。
“鄭徐高鐵是目前國內在建設計時速最快,建設標準最高的高鐵之一,也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是展示中國高鐵國家戰略整體實力的關鍵項目。”鄭徐高鐵副總工程師李本說,鄭徐高鐵是中國高鐵的升級版。
基于此,中國鐵路總公司將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交會實驗放在了這里。
7月15日上午,在鄭徐高鐵民權縣境內,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輛中國標準動車組,以420公里的時速進行交會試驗。
“嗖”的一下,兩車交會,全程不到兩秒。
兩車交會產生的壓力波相當于一平方米瞬時受重近200公斤,壓強很大,但對車體強度和運行安全性完全沒有影響。
超高速條件下安全運行,靠什么?“過硬的技術水平。”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周黎說,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全面掌握高速鐵路核心技術。
憑著鐵路人孜孜不倦追求夢想的“工匠精神”,中國高鐵總體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部分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也是因為這樣的“工匠精神”,才能讓無數鄭徐高鐵沿線的居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便利。
高架橋占比93.5%,鄭徐高鐵5次和連霍交叉
鄭徐高鐵跨隴海線成功對接
“鄭徐高鐵在建設時,要兼顧鄭濟、鄭萬、商合杭等線路的引入和應急工程,為以后銜接創造條件,因此征地拆遷工作量十分巨大。”鄭徐高鐵副總工程師李本說。
以商丘沿線為例,由于商丘地區拆遷范圍集中在市中心車站周圍密集區域,同時兩側的聯絡線貫通市區,因此無論是范圍還是拆遷難度都十分巨大,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任務不可能順利完成。
此外,為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鄭徐高鐵全線基本以橋梁通過,高架橋占比93.5%。中鐵七局五公司承擔鄭徐高鐵鄭州樞紐工程3座特大橋、5座大橋、1座中橋和562米路基的線下施工任務,項目面臨的工期十分緊張。
“咱們打連續梁,最緊張的時候上了8臺吊車,每天平均6輛車循環作業,投入人力近170人,白天黑夜兩班倒。在一個月內,我們硬生生完成了兩座連續梁的施工。”回憶起今年5月份搶工期,該項目總工吳曉波抿了抿嘴唇,表情嚴肅又激動。
“太累,太難了,這幫兄弟真是太苦了。”提起當初的情形,該項目副經理喬沛兩度哽咽。
鄭徐高鐵全線四跨隴海鐵路,5次和連霍高速交叉,200多次和各種市政道路、省道、縣道交叉。
“經過的地區多為豫東平原以及蘇北、安徽的人口稠密地區,城市分布密集,而采用高架線的做法,在保證高鐵建設的同時,也為地方發展留出了條件。”李本說。
一公里線路設備精調 數十人2萬多次彎腰
鄭徐高鐵鄭州樞紐,工人正在對軌道進行精調。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鄭徐高鐵上跑出420公里的交會時速,除了中國領先世界的核心技術,還有無數不知疲倦地行走在鐵軌上的一線工人。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些工作,依然只能以純手工的方式來完成。
9月初的一天,凌晨三點鐘,亞洲最大的高鐵站之一鄭州東站燈火通明。一公里外,高鐵線路工人周建廷掐滅即將燃盡的煙頭,彎下腰和工友繼續測量扣件。
“我們干的這活兒叫線路精調,從鄭州東到碭山南,252公里,有42萬多個承軌臺,168萬多組扣件,每組扣件都要人工測量、再松開復緊核準各3遍。”周建廷說,正常精調要求軌道質量指數為5.0,而鄭徐要求達到2.0以下。
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鐵跑完1公里只需十幾秒,而完成1公里高鐵線路的設備精調則需數十人彎腰2萬余次,來回走十多遍。
類似的工作,不僅鐵路人在做,電網檢修工業在做。
曹英杰,初為人父的“80后”小伙,是鄭州供電段商丘高鐵供電車間的一名普通職工,他負責檢修鄭徐高鐵供電設備。因為供電設備的布設與高鐵線路走向完全同步,因此,檢修必須徒步進行。
早上6點,曹英杰和工友們一起出工。每天徒步巡查檢視設備近20公里,3個多月的平推驗收中,他和工友累計徒步近3000公里,相當于徒步把鄭徐高鐵線路從頭到尾來回走了近5遍。
施工中,高鐵電纜時常刮傷,高英杰和他的工友要用雙手,對全部6根共計1572公里的電纜捋一遍。
“這種工作是高科技無法替代的,必須用手一米一米的捋出來,才能確保鄭徐高鐵供電暢通,信號顯示正常。”在鄭徐高鐵的修建中,這樣默默付出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有為了工作多次更改婚期的,有夫妻同在高鐵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的,還有為了聯調聯試一個多月沒回過家的……
2016年8月18日上午,百名新聞記者、百名網友及鄭徐高鐵建設參與者家屬一起,一同登上“藍海豚”,參與鄭徐高鐵體驗試乘活動。從鄭州東站到徐州東站,G55398次高鐵列車共運行102分鐘。
1300多個日日夜夜的建設畫面,無數工人的默默付出與各級政府的精心謀劃緊密相連,鄭徐高鐵的建成對河南的長遠發展必將影響深遠。
系列報道:
他是一個捏泥人的,被譽為“泥人趙”。他讓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徽章獲得者,被授予國家知識產權文化大使。趙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溫家寶的稱贊,也曾被當作國禮,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
鄭州和開封歷史上淵源極深,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聯系。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兩市向東、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僅38公里。而且兩市之間地勢平坦,基本無任何天然障礙,為兩市相向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如果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理解,作為省委書記的謝伏瞻、省長陳潤兒,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來,他們都在用巧妙的構思和布局,精心打磨著河南每一寸土地,力爭讓整個河南充滿生機。
曾經你對我愛答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用這句話形容鄭州白沙鎮再適合不過。搭著河南新型城鎮化的春風,如今的白沙鎮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們 致最匠心的河南
匠心河南,豫來豫好。為迎接省十次黨代會的召開,大象融媒·映象網全力籌備、精心制作了《匠心河南》大型原創系列報道,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堅守,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映象網的黨代會報道,有“態度”又“好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