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9日22:15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快訊(記者 王芳菲 文/圖)“記者同志你看,俺們有一個‘桐柏第一書記’微信群,好幾十人嘞,全是駐村書記。俺們天天在這里面謀劃著咋脫貧致富跑項目。”說這些話的是南陽桐柏縣城郊鄉北楊莊村第一書記張成有。
第一書記群,記者頭一次聽說。雖然聽起來高大上,仔細一看卻“土里土氣”。哪的群眾田地面積小啦,哪的山坡適合發展特色產業了,書記們的聊天記錄都被這些田間地頭的“土事兒”充斥著。
微信響了,群里有人發起了位置共享,張書記的手指不斷地在手機上滑來滑去。作為最接地氣的村委書記,咋脫貧,想啥法,交換項目情況,互通信息有無是他每天最操心的事。
桐柏是革命老區,英雄紀念碑位于南端翠屏山上。
今天,乘著政策的東風,桐柏的干部群眾們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被南陽市委市政府譽為“桐柏模式”。老百姓認定,共產黨人總是帶頭做事的那群人。駐村第一書記們的奮進,或許正是對“不忘初心”的傳承和接力。因為在過去90年的紅色革命斗爭中,僅在桐柏一地,就曾有一萬余名黨員群眾壯烈犧牲。
桐柏是革命老區 一萬多名烈士長眠于此
桐柏縣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陽盆地東緣,豫鄂之交,桐柏山腹地。素有“宛東咽喉、信西屏障”之稱,是東引西進的重要交通樞紐。現在,寧西鐵路、滬陜高速、312國道橫穿東西,焦桐高速縱貫南北。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1926年,南陽第一個中共黨小組在桐柏成立。曾先后有三個中央級、六個省級、九個地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在此設立。著名電影《小花》就改編自《桐柏英雄》,《小花》講述了十幾年間失散的親人在戰火中重逢的故事,主人公都是為實現共同理想而投奔革命隊伍的桐柏人,他們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之歌。
桐柏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這里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鄂豫邊省委等革命舊址120多處。劉少奇、李先念、王震等300多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可謂是“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在橋面上,趙藝濤和工友們通過徒步檢查的方式,對橋面線路、橋梁鋼架上的異物,健康監測站的傳感器進行排查,此外還要對公路橋面板底部的掉塊、脫落現象進行重點檢查,確保白天高鐵運行安全。
堯國華從老鄉口中得知的“免費加油、吃飯和修車”的活動,就是中石油的“溫暖回家路-鐵騎返鄉”公益行動。
“我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雖然工作退休了,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就永遠沒有退休的一天。”這是退休教師、福建省學雷鋒優秀志愿者黃以孟老人在接受采訪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而今在杭州,我們也時常會遇到貼著孔師傅照片的公交車穿梭街頭,一輛輛紅色的28路,車廂內的展板,時刻在展現著杭州的精神文明風貌。
1月11日上午,經過數小時跋涉的“溫暖中國”浙江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采訪隊伍來到紹興嵊州市三界鎮南街村。
在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街道師大社區,有一位“黑板報總編”,他是一名老黨員,他在退休的日子里演繹出新時代的“編輯部”故事。
過去的一年,劉芳這個名字在省內外引起熱議,被譽為中國大山里的海倫·凱勒的她,一次次感動著無數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乘著政策的東風,盧氏的全體干部群眾一定會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踏上長征路上奔小康的新征程!
西劉莊村位于葉縣、魯山、方城三縣交界的邊遠偏僻山區, 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村民們日夜祈盼能發展產業,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葉縣常村鎮同時也是紅軍戰斗過的地方。
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是革命老區,曾是三個中央級、六個省級、九個地級黨政軍領導機構所在地。李先念、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一萬多名烈士長眠于此。
義務守陵十余年。
現如今,南召通過企業引領,全縣以玉蘭為主的苗木達到15萬余畝,年產值10億多元,全縣及周邊縣區直接或間接從事苗木產業的人員已近30萬人,脫貧致富觸手可及。
車行豫南,窗外秋雨紛紛,大霧彌漫。河南網絡媒體“重走長征路”采訪團開啟了第二天的行程。
據介紹,夏南牛是中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品種。
讓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是對紅軍烈士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