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6年)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長久以來,相較于國外而言,我們在百年品牌或技藝的傳承上,總會顯得不自信。實質上,我們從來不缺少“匠心”,更有無數企業和品牌在矢志不渝地堅守“工匠精神”,打造屬于自己的百年老店。
由此,大象融媒·映象網特別推出《匠心河南》特別策劃,從河南的技藝傳承和品牌鍛造入手,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堅守,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映象網記者 邱延波 文/圖
他是一個捏泥人的,被譽為“泥人趙”。他讓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徽章獲得者,被授予國家知識產權文化大使。趙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溫家寶的稱贊,也曾被當作國禮,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
玩泥玩成工藝美術大師
“從八九歲就一直喜歡玩泥,家里雖然不太想讓我弄這個,但我是骨子里喜歡玩泥。”7月1日,航海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附近的紅泥堂,趙恩民把玩著一個泥人,回顧自己的玩泥歷程。
趙恩民說,他家祖上就有捏泥人的傳統。家里大人會在閑暇時捏一些泥人,攢到一定程度就燒制出來,然后在節日的時候拿到集市上去賣,補貼家用。趙恩民因此從小就喜歡捏泥人,但家里人認為這是一種下等手藝,沒出息,不想讓他學,而是希望他能夠讀書做官。
9歲時,趙恩民看過阿爾巴尼亞影片《第八個士兵銅像》后,根據自己的記憶,捏了幾個影片里的人物。鄰居看到后就說:“這個是那個電影中的人物吧,捏得真像。”趙恩民受到極大鼓勵,從此更加喜歡捏泥人了。
1979年,趙恩民參軍,在軍隊里不方便捏泥人,就開始買畫畫的書籍,練習素描,為以后的藝術作品打下根底。1983年,趙恩民轉業。工作比較安定,有空的時候,他就又開始捏泥人。
“80年代電視劇《射雕英雄傳》很火,那個彎弓射雕的畫面讓很多人心動,我就捏了一組射雕的泥人。這是我第一次捏了一組人物,比較完整的系列。后來就有人要買。”趙恩民說,從那時起,有人開始向他預訂泥人,還有人找上門來讓他捏塑像。
90年代末,趙恩民開始成立了個人工作室。2002年,晉升為工藝美術大師2003年以后,他開始代表河南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每年金獎、銀獎沒斷過,獲獎無數。2004年,他的一組下棋的泥塑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的贊賞。2005年以后,受國家邀請,參加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去過二十多個國家,所到之處,他的泥人頗受歡迎。
為聯合國官員捏塑像,贏得交流機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秘書長漢斯參加會議。相關方便想增加一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交流的機會,就給趙恩民下了一個任務:為博科娃和漢斯各捏一個本人塑像的泥人。在此之前,趙恩民從未見過這兩個人,只能從提供的視頻和照片中揣摸人物形象。
在開會的間隙,漢斯去上衛生間,有人對他喊了一聲,說有個東西想讓他看一下。漢斯猶豫著過來了,趙恩民拿出一個盒子打開,里面正是漢斯本人的泥人。
“老趙,像,太像了。”漢斯一下摟住趙恩民,高興得不得了。隨后,趙恩民又拿出一個盒,里面是博科娃的泥人。這時,中方人員提出,現在還在會議當中,能不能會議結束后,中方將這兩個泥人在正規場合送給博科娃和漢斯。漢斯當場同意了。正是這兩個泥人,為中方贏得了一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交流的機會。
因為這次表現,世博會為趙恩民頒發了世博之星。而且在此之后,趙恩民被邀請參加世界手工藝大會。
把泥人捏進博物院
“現在不是正在建商都博物院嗎?建好以后里面放啥?總不能把兵馬俑拉過來。肯定要體現鄭州的東西。”趙恩民說,他準備捏一批體現老鄭州的生活和文化的泥人,放到商都博物院里。趙恩民說,中原文化,具體高度的人與人的親和力。而捏泥人,同樣能體現出這種文化魅力,“不管多大的身份,看到小小的泥人,都會忘了自己的身份,平等地與你交流。”
趙恩民說,他現在成立了紅泥堂國際文化傳媒,主體已經竣工。建成后里面將有2500平方米的泥塑文化展示。除此之外,趙恩民的心愿是讓民族的文化與國際接軌。
“光靠民間的,不能與國際接軌。光靠專業的,又缺乏民間文化的地氣。我現在引進了3名陶瓷專業的大學生,為后續儲備人才。目的是把民族的、河南的深厚文化魅力展示出來,讓國外的友人看到。然后,再把國外的藝術家引進來,成為一個文化交流交往的平臺,真正實現中國文化國際化,讓民族的東西走向國際市場。”趙恩民說。
鄭州和開封歷史上淵源極深,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聯系。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兩市向東、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僅38公里。而且兩市之間地勢平坦,基本無任何天然障礙,為兩市相向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4小時不間斷的作業,加上連綿的陰雨天氣,讓施工者們的衣服干了濕,濕了又干。高強度的施工作業讓許多工人的腳上都磨起了水泡,但是這重重困難依然阻擋不了這群匠人風雨兼程的決心。
“十二五”期間,河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38.8%上升到46.6%,幾乎相當于再造一個“鄭州市”。
“鄭徐高鐵是目前國內在建設計時速最快,建設標準最高的高鐵之一,也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是展示中國高鐵國家戰略整體實力的關鍵項目。”
自從7月4日,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動員會以來,全省范圍內共投入監察、環保、公安、住建、交通、工信、商務等部門參戰人員約150余萬人次,對全省排查掌握的1.1萬家項目工地進行綜合整治,共排查出相關問題7312項。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構思,鄭太高鐵、鄭濟高鐵為米字高鐵兩點,鄭萬高鐵、鄭合高鐵分別為一撇和一捺,與徐蘭高鐵、京廣高鐵一起,構成河南米字高鐵規劃。
國企是河南整體經濟的發展支柱之一,這場國企改革,也是河南經濟轉型的觸發點之一。諸多國企員工現在更加動力十足,根據目前的進展,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與所屬企業一起,跟隨省委省政府匠心改革的決心,共同推進國企改革,實現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小我”與“大我”的同步提升。
要打贏大氣污染治理這場攻堅戰,無疑是需要億萬河南人的齊心協力,需要我們匠人一樣的執著和堅持不懈!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如果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理解,作為省委書記的謝伏瞻、省長陳潤兒,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來,他們都在用巧妙的構思和布局,精心打磨著河南每一寸土地,力爭讓整個河南充滿生機。
匠心河南,豫來豫好。系列報道從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細節化、人物化的報道方式,詮釋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針,從不同側面描寫河南各個群體,為推進河南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和成就。
在全亞洲最大的客車制造企業宇通公司,可以說是能人能手云集,競爭激烈。然而在這家公司里,只要有人遇到焊接上的難題,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一個人。
曾經你對我愛答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用這句話形容鄭州白沙鎮再適合不過。搭著河南新型城鎮化的春風,如今的白沙鎮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們 致最匠心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