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國人的強烈認同和思考。
“青燈黃卷苦讀,熱血摯情堅韌”,匠心,成為專業主義和極致追求的中國式表達。工匠精神的內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營造、恪守執著。對于匠心的堅守,是古老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蘊。
長久以來,中原大地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厚重文化,涌現出無數匠心企業和人物,對專業主義的堅持,對匠人精神的執著,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業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黨代會”之際,大象融媒·映象網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別策劃,從民間的技藝傳承,到企業的品牌鍛造,再到涉及國計民生的扶貧、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設,無不彰顯著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們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別報道,洞悉河南這片熱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六期:《為一口“氣” 150萬“捉霾人”與“天”斗法》。
“省里開始嚴肅治理霧霾的這兩年,我的煙癮越來越大。”
算上今年,38歲的張勝科在淮河路辦事處干了已經13年,從2015年開始,他和霧霾“杠”上了。同事們之間有個默許的稱號:捉霾人。“感覺捉霾比捉妖還難。”老張說。
“白天夜里連軸轉,累了困了來一根,打起精神繼續干活。”老張開玩笑地說。自打與霧霾開戰以來,老張自認為有兩個“收獲”,一是感覺自己比同齡人老了,二是空氣真的有所改善。
“也值了!”老張點上一根煙,看起來勁頭仍然不小。
實際上,老張的變化和“收獲”,與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對大氣污染的防治有關。
映象網訊 記者 駱瓊/文 段晉哲/圖
150余萬“捉霾人”全省撒網 與大氣污染決戰
淮河路辦事處張勝科
2016年7月4日,河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動員會議在鄭州召開。會上,省環保、住建、交通等7部門主要負責人向省政府、省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遞交目標責任書,就揚塵污染、秸稈焚燒、黃標車治理等“老大難”問題的綜合治理劃定具體任務,明確責任。
7個廳局“一把手”直接就環保問題向省委省政府立下“軍令狀”,這在河南省歷史上上屬首次,也表明了省委省政府要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
作為連接著政府和百姓的一個基層單位,老張和他的同事們肩負起了政策落實的重任。
在“捉霾人”老張的手機里,有幾個活躍的微信群,里面既有環保局的人,也有建設局的人,還有轄區各工地上的負責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十幾個大小工地,問題不分大小,一旦發現,就立刻拍照片發到群里,讓工地的負責人查明情況,進行整改。”
“有的工地特別大,走上一圈得兩三個小時,但是為了咱老百姓的藍天,為了咱老百姓呼吸的更得勁,不拼咋弄?”老張說,有時候,為了拍攝一張工地違規施工的照片,翻墻爬樹是正常現場,用他的話說,“不能有一點瑕疵”。
哪個工地沒按要求施工?有沒有和施工方聯系?現在整改得怎么樣?有沒有下發通知?有沒有現場照片?每天,這些問題就像刻在了老張的腦子里一樣,一個環節都不能漏掉。“一旦施工方沒有按照期限改正,我們馬上上報作進一步處理,絕不留情面”。
為了確保一些工地夜間停工,這些“捉霾人”只能放棄節假日,夜里工作到凌晨3、4點是常有的事。
“像我這樣的捉霾人,全省不低于150萬人。”老張說。
據統計,自從7月4日,全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動員會以來,全省范圍內共投入監察、環保、公安、住建、交通、工信、商務等部門參戰人員約150余萬人次,對全省排查掌握的1.1萬家項目工地進行綜合整治,共排查出相關問題7312項。
空氣質量好轉 環保局工作人員才有底氣在朋友圈說話
鄭州市環保局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空氣監測科石宜鑫
每天,老張都會在工作群里接收到這種各樣的空氣質量數據,這些數據是他們巡查的一個參照物。而這些權威的數據都來自鄭州市環保局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空氣監測科。
兩年前,石宜鑫由于工作安排,被調到環保局空氣監測科,主要負責空氣質量數據記錄分析的工作。
“以前我們檢測的數據少,現在不一樣了,PM2.5、重度污染天氣范圍、AQI全來了。”人們對空氣質量越來越關心,小石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每天這些數據都要整理成報告發給市政府和各市區的負責人,根據數據“對癥下藥”,如果數據出現錯誤,那么就會導致一連串惡性反應,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確保數據的百分百精準,小石每天長時間盯著電腦上的數據,“數據一般都是5分鐘更新一次,如果連續6次數據不變的話,我們會記錄下來看是不是設備出了問題。”
10月20日中午12時13分,隨便扒拉了幾口午飯后,小石沖了杯咖啡,揉揉眼睛,繼續坐在電腦前記錄數據,他向記者開玩笑“干我們這行,還真得拿出匠人精神,來不得一點馬虎”。小石打開了自己的辦公桌抽屜,里面最多的就是咖啡,“人在疲勞時總會犯困,咖啡對我來說是最好的提神劑”。
作為環保局的工作人員,以前小石的朋友經常會向他抱怨“今天的天氣咋回事?又成這熊樣了,你們環保局咋弄哩”,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小石總會默不作聲,如今經過一系列的整頓,藍天逐漸多了起來,小石在朋友圈聊天又有了底氣。
為了呼吸間的尊嚴 “捉霾人”匠心治理揚塵
與小石不同,作為汝河路一個工地的項目負責人,胡建民這幾年感慨良多,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對大氣治理越來越嚴格,對工地的揚塵治理要求越來越高。”
胡建民所說的要求高,除了今年3月份《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明確處罰細則之外,還有自我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動打響以來,省委省政府要求建筑工地必須按施工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等七個100%要求進行施工。
“我們工地有38畝,開工之前這里是一片黃土,當時我們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了100%全覆蓋等舉措執行,防止起風時揚塵污染。”胡建民為此還算了一筆賬,僅防塵網一項就要多花費企業百萬元,這還不包括人工費。
資金上的投入還不夠,為了能保質保量完成裸露土地100%全覆蓋等要求,胡建民幾乎將工地當成了家,吃住都在這里,“其實花這筆錢的時候也心疼,但是為了保護環境,必須得支持。”
在大氣污染防治中,胡建民的付出,也是有“私心”的,“我和家人都生活在鄭州這座城市,這里就是我的家,誰不希望自己的家越來越美麗”。
由于是發自內心的治理揚塵,胡建民告訴記者,他們在除塵方面主動去學習,也有了不少借鑒創新,比如“工地上硬化路面和綠化,還有噴淋,這些是借鑒學習來的,我們還創新地把噴淋放在塔吊上,降塵效果很好。”
“呼吸的事兒,誰敢說不是天大的事兒?”胡建民顯得很激動。
胡建民有時會感慨,每次遇到大的霧霾天氣,他都會想起他的家人。忙、煩、累之外,他跟無數“捉霾人”一樣,希望通過全省上下的一致努力,匠心治霾,能夠還天空一片藍,也給家人一個健康干凈的環境,讓老百姓呼吸得更有尊嚴。
系列報道:
他是一個捏泥人的,被譽為“泥人趙”。他讓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徽章獲得者,被授予國家知識產權文化大使。趙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溫家寶的稱贊,也曾被當作國禮,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
鄭州和開封歷史上淵源極深,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聯系。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兩市向東、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僅38公里。而且兩市之間地勢平坦,基本無任何天然障礙,為兩市相向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4小時不間斷的作業,加上連綿的陰雨天氣,讓施工者們的衣服干了濕,濕了又干。高強度的施工作業讓許多工人的腳上都磨起了水泡,但是這重重困難依然阻擋不了這群匠人風雨兼程的決心。
“十二五”期間,河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38.8%上升到46.6%,幾乎相當于再造一個“鄭州市”。
“鄭徐高鐵是目前國內在建設計時速最快,建設標準最高的高鐵之一,也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是展示中國高鐵國家戰略整體實力的關鍵項目。”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構思,鄭太高鐵、鄭濟高鐵為米字高鐵兩點,鄭萬高鐵、鄭合高鐵分別為一撇和一捺,與徐蘭高鐵、京廣高鐵一起,構成河南米字高鐵規劃。
國企是河南整體經濟的發展支柱之一,這場國企改革,也是河南經濟轉型的觸發點之一。諸多國企員工現在更加動力十足,根據目前的進展,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與所屬企業一起,跟隨省委省政府匠心改革的決心,共同推進國企改革,實現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小我”與“大我”的同步提升。
要打贏大氣污染治理這場攻堅戰,無疑是需要億萬河南人的齊心協力,需要我們匠人一樣的執著和堅持不懈!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脫貧,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們精心構圖、雕琢,最后逐一讓老百姓脫掉貧困帽,走向小康,讓整個河南富足、安康。
如果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理解,作為省委書記的謝伏瞻、省長陳潤兒,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來,他們都在用巧妙的構思和布局,精心打磨著河南每一寸土地,力爭讓整個河南充滿生機。
匠心河南,豫來豫好。系列報道從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細節化、人物化的報道方式,詮釋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針,從不同側面描寫河南各個群體,為推進河南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和成就。
在全亞洲最大的客車制造企業宇通公司,可以說是能人能手云集,競爭激烈。然而在這家公司里,只要有人遇到焊接上的難題,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一個人。
曾經你對我愛答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用這句話形容鄭州白沙鎮再適合不過。搭著河南新型城鎮化的春風,如今的白沙鎮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們 致最匠心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