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孟
映象網快訊(記者 王邵怡 文/圖)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20年來張學孟把岳母張好花當親媽待,用不遺不棄服侍老人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久病床前有孝婿。張好花今年已經96歲高齡,精神矍鑠,穿戴得干干凈凈。她說:“我能活到現在,多虧了我這個女婿”。
“沒有了女兒,我就是您的兒子”
岳母張好花今年已96歲高齡,她命運多舛:父母早逝;1948年,丈夫在臨汾戰役中犧牲,撇下她和幼女相依為命。當時老太太唯一的女兒才4歲,年輕的她沒有選擇再嫁,而是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把女兒撫養長大。
張學孟和妻子結婚后沒幾年,怕岳母一個人生活孤單,張學孟就把岳母接到家中一起生活,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2007年,張學孟的妻子去世后,白發人送黑發人,岳母傷心過度,突然間變得特別蒼老,為了寬老太太的心,張學孟比妻子在世時對岳母都好,想著法兒讓老太太開心。他經常對岳母說:“沒有了女兒,我就是您的兒子,有什么事就對我說,我保證讓您安度晚年。”
“十個兒子也比不上我這一個女婿”
2011年元旦,張好花因患股骨頭壞死,站立不穩,栽倒在地,摔成粉碎性骨折,當天送進醫院,次日動了大手術,護理成了大問題。張學孟的女兒很忙,有自己的家,有孩子,不能經常護理,兒子、兒媳工作離不開,只有張學孟一個人整天守著端飯、喂飯,侍候老太太的起居。
出院后,張好花不能坐立,只能整天臥病在床,喝水吃飯都不方便,張學孟就端著碗讓她用粗吸管吸;她的口味挑剔,不吃花椒、味精、香菜等,張學孟不怕麻煩,單獨給她做飯;愛吃雞爪、雞脖、豬頭肉,張學孟就經常買。
由于整日躺在床上,張好花難免要拉到褲子上、床上,張學孟不嫌棄老人,給老人換上干凈的衣服,再把臟衣服、床單之類的拿出去洗好,晾曬好。平日里他給老人端茶遞水,洗臉梳頭,倒屎倒尿,從無怨言。
每頓飯,張學孟都會問岳母想吃什么,她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說到做飯,張好花滿臉是笑:“頓頓都問吃啥飯,都快把我問煩了。”
“女婿對我是說不出來的好啊,十個親兒子也比不上我這一個好女婿。”張好花說。
孝的傳承
在張學孟的影響教育下,大女兒、兒媳婦都對老人關懷備至,不斷給張好花帶來很多好吃的,他的兒媳每星期日回家,都要替他給姥姥洗洗頭、洗洗腳、擦身子,晾曬被子,即使在炎熱的夏天,老太太也沒得褥瘡。
2014年,張學孟因腦梗塞住院15天,張學孟的大女兒就在家照顧張好花,她的妹妹在醫院照顧張學孟。
張學孟的女婿說:“岳父給我們做了好榜樣,我們一定也會孝敬他。”
長垣縣惱里鎮西沙窩小學殘疾兒童朱贊(化名)每年最盼望的就是3月4日這一天,這天是他的生日,從2011年……
郭志社是濮陽市青春出租汽車公司的一名出租車司機,從1997年剛開出租時起,就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老幼病弱免費送。
在濮陽,除了自己家,馮鐵良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濮陽市中心血站。十四年來無償獻血110次,相當于把全身的血液換了10多遍。
馮鐵良十四年來無償獻血110次,相當于把全身的血液換了10多遍。
2014年,張立峰正式注冊了西峽縣愛心公益志愿者協會,不斷“擴編”,至今已發展會員2000余名。
開封杞縣湖崗鄉西婁店村,78歲的宋懷然為了宣傳環保,帶著紅軍帽,騎車自行車,走了23個省,480個縣市,騎壞了8輛自行車,行程46萬公里。
2015年8月29日,駐馬店上蔡縣公安局崇禮派出所長夏明臣為了參加縣里“9.3閱兵安保工作推進會”,連續工作4天,每天睡眠不足3個小時。
留守兒童一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關愛留守兒童是社會的共識,而有這么一個人,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關愛留守兒童這句話,她是一個平凡的女性,卻也是眾多留守兒童的媽媽,她叫王存華,是濮陽供電公司的一名員工,也是“十分有愛”團隊的創始人。
在鞏義青龍山下,有一個北莊村,全村7個村民組,2120口人,1200畝耕地,屬省級貧困村。
2016年2月23日凌晨3:58,許昌東城區公安分局接到報警電話,八一路清潩河橋附近有一名女子跳河。正在路面巡邏的民警劉占彬迅速帶領人員趕到事發現場。
提起蘭考,大家都會想到焦裕祿,但在蘭考人民的眼中,有這么一個人,他是焦裕祿精神的最好詮釋者和接班人,他就是扎根蘭考29載的基層法官閆勝義。
每到一個月的23日,袁雪云就會帶著一群“老媽媽”來到許昌市魏都區公安消防大隊,為這里的每一位有需要的將士官縫補衣物。從1990年到現在,已經堅持了26年。
在信陽市浉河區湖東辦事處三五八社區就這么一個人,有人說他是書記,有人說他是兒子,還有人說他是社區群眾的好管家,這個人就是楊德祥,現任湖東辦事處三五八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她對我好得像親人吶!”提起一個人,家住唐河縣少拜寺鎮小河劉村的殘疾五保老人劉毛連連夸贊。
在南陽方城,有一家粥鋪遠近聞名。不僅僅因為粥的味道好,更是因為一碗粥里的特殊“佐料“—志愿者的愛心奉獻。